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8-15 15:56
湖南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侯,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默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图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8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7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图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箧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20日12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別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硏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枃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遺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東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美学散步》一书用独树一帜的方式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6.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马尔克斯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町住神父。神父的脸刷的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奧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大大没有开灯,就朝大斤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晟,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线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呼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ロ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カ,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那个女人注意地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节选部分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母亲“挺直的腰身”“固执的神情”或与之相似意义的词重复出现,在文本中形成一种隐喻意义和基本的情绪倾向:生硬,倔强,不屈服和某种内在的坚定信念。
C.小说的题目本身已经规定了小说发生的情景,时间和事件被整个凸现出来,被打了强烈的聚光灯,构成了一种舞台效果,读者成为观众,在昏暗的台下静静地观看,具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和寓意化作用
D.作品通篇采用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摄像式的描写,语言非常节制,冷漠,淡然,和作品内在的激情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和透视作用。
8.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女孩”只有十二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小女孩”对于自己死去的哥哥,有一份源自内心深处的亲情以及对哥哥蒙冤受屈的强烈不满。
B.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属的,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神父”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
C.卡洛斯·森特诺没有讲过一句话,却分明听到他在社会不公、家庭贫困的境遇下极力挣扎着让自己和亲人活下去的声音,虽然贫困到生活无以为继,但卡洛斯·森特诺却把最温暖、最深沉的爱传递了出来。
D.雷薇卡太太对卡洛斯·森特诺的抵抗完全出自本能:“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礼拜二午睡时刻》通过“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
B.“母亲”坚韧的形象深刻地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
C.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以高超的艺术审美力量,试图通过一位母亲的朴素的审判,让处于混沌状态的人民惊醒。
D.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中的一个带着永恒的贫穷、愚昧、麻木的阴影,几近瘫痪状态,充满灰色,了无生机。
10.请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