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9-27 15:42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5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则。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等等都是不脱离感性、不断深化感性、持续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植根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在性。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尹焞注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进,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句内在性递进的过程。对于道,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内化了,才会有“乐”,这是数自内心的。也就是说,要教化人,仅仅使人知道一些道理还是不够的,而是要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内化于心,并以听闻和践行这些道理为快乐,这才算是达到了目的。《礼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物格而后如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明明德”与其后的“意诚”、“心正”都追求教化的内在性。到了明代,王阳明在讲“孝”时指出,对父母问寒问暖不能是礼节性的,而要出于诚心,出于孝心:“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这个“城”强调的是带有深度情感体验的孝道,它是内化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反之,只是迫于礼节,虚情假意地“尽孝”,那还是不孝。因此,教人孝道,也就必然要使孝道以感性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情感体验)深入人心,使人诚心诚意地践行孝道。这种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使之内在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育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是具有深厚美有传统的国家。
(节选自社卫《美育三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格教育是可以通过美育来完成的,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B.席勒认为,相较于为健康、为认知、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为道德的教育更重要。
C.美育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全面和谐。
D.中国儒家有悠久丰富的美育思想;一直倡导和践行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引用《美育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各种能力素质的基础。
B.达尔文《自传》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充分协调的发展才能催生真正的创造力。
C.王国维先生对孔子话语的理解和分析证明了在我们传统儒家的育人观中,美育既是教育之始,也是教育之终。
D.人格教育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递进的过程,文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举出了《礼记·大学》和王阳明论孝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传统美育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其目标是内化人格教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统人格教面从“知之”开始,当其终于“乐之”时就培养出“无欲”“纯粹”之“我”。
C.“孝”要出于诚心,有些地方的“奖孝金”制度并非是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
D.中国传统教育重视潜移默化。这种独特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重感性体验的“美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4分)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扶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城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城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计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裁人之间货币资金特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盗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未报记者来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时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道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月4日)
4.相较而言,下列行为会给移动支付带来较大风险的一项是(2分)
A.在餐饮门店扫码小额支付 B.出示支付码,由商家扫码收款
C.定期更改手机支付密码 D.扫二维码后,按提示安装手机软件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近年来,移动支付应用广泛,虽显现着较大的城乡差异,但已经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B.从2014年起,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同比增长的速度将是201年的两倍多。
C.移动支付让广大市民安坐于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的服务,但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一些安全的隐患。
D.为了避免条码支付出现的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国家颁布了新规,这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
二、本大题14小题,共39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愿伯其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通“挡”,抵挡
C.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的一项是(2分)
A.去来江口守空船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D.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8.对下列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行为文雅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间广博精深
9.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追亡逐北   ②图穷匕见   ③夜以继日   ④不毛之地   ⑤汗牛充栋
⑥狼吞虎咽   ⑦云集响应   ⑧南征北战   ⑨沉鱼落雁   ⑩不耻下问
A.使动用法:②③⑤               B.名词用作状语:⑥⑦⑧
C.意动用法:③④⑩               D.名词用作动词:①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6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了为谁?”曰:“为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子路问津 路口          B.而谁以易之 替换
C.耰而不辍 停止            D.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四体,人的四肢。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12.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复往,则亡               译文: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