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13 13:48
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
赵晓兰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王洛勇1958年出生在河南,11岁就离家去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武生。他每天清晨就开始苦练基本功,摸爬滚打,舞刀弄枪,练就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1981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4年后以优异的表现留校任教。
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王洛勇并不满足。“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他对《环球人物》的记者说。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上,他遇上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在美国,一部戏经常能演上七八年,最长的甚至演了30多年。他很不解:是什么样的经典能这样长演不衰?他也因此对百老汇的舞台产生了向往。
1985年,他去路易斯安那大学学表演。可一到美国,他蹩脚的英语就露了马脚,路易斯安那大学的6000美元奖学金被取消。费尽周折,他最终就读美国波士顿大学戏剧表演系。“艰苦、劳累、饿肚子,穷得一文不名。整整好几年都是这么度过的。”王洛勇对记者回忆道。“在异国他乡,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
在争取《西贡小姐》的表演机会时,舞台监督起初对他的英语水平表示怀疑。王洛勇对他说:“只要我能出现在《西贡小姐》的舞台上,我的英语就一定比台上所有的亚裔演员好。”演出成功后,连《纽约时报》都这样评价:“他清晰的英文吐字,让用母语演出的美国演员感到羞愧。”因为自幼学习京剧,王洛勇的表演功底很扎实。他还深入理解角色,挖掘出人物的深度。美国剧评家说他的表演“强烈控诉了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摧残”,称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没怎么演过正派人物——胆小的中国人,愚昧的中国人,无理的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加在一块儿,就是造成我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啊!”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洛勇都觉得表演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也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念头。
那是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王洛勇接她放学。女儿见到爸爸一直闹别扭。经再三询问,孩子才告诉他说:“你总是演傻子,同学们都说我是傻子的女儿!”
王洛勇这才恍然大悟。在美国电视剧《第三观察》中,他扮演一个生活在中国城里的父亲,女儿得了脑膜炎,他却只是在家里烧香拜佛,害得女儿差点死去。2002年,中央电视台请王洛勇回来演电视剧。听说是正面英雄形象,王洛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为了孩子,也为了减少内疚之情”。
王洛勇先后在《生死卧底》《林海雪原》等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他总会对角色加入自己的理解。主演《焦裕禄》,王洛勇循着焦裕禄的足迹进行考察,自己经历了一遍对这个模范人物由怀疑到深信不疑的过程。
因为《简·爱》,王洛勇又重回话剧舞台。这部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2009年开演,如今已演出超过百场。“事实证明,经典永远能够打动人心。”王洛勇自己也被这个结果打动了,“这出戏讲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它强调女性的独立,女性在选择婚姻时对财产的割舍,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的现实是一致的。”王洛勇说,在他的经验里,不论是百老汇还是好莱坞的作品,都一直强调主题先行。
王洛勇一直想成为一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于是,他在美国一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传播中国文化;在一些国际文化活动上,他组织昆曲、京剧的演出;在演讲中,他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同《霸王别姬》,《哈姆雷特》同《赵氏孤儿》相比较。
“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有责任,”王洛勇说,“艺术家不为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歌唱,声音就永远没有力量。我以前为祖国做得太少,现在有机会了,在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上,我愿意做一块石头。”
(摘编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