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11 10:59
【解析】
4. 署:委任。
5. ③说的是苏琼在见道研时的态度 ⑤是说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这两句不属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
6. C项说“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不正确,这些人是被冤枉的,不是反叛之人,不应被称为“谋逆者”。
7.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本题要关注:(1)矜:怜惜。饥馁:饥饿之意,这里活用为名词,饥民。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何所怨: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2)听:听任,允许。俭:歉收。籴:买入。启:上表。启听淮北取籴:在淮北前省略了动词“到”。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难度系数】  4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11分)
乱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答案】
8.(5分)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9.(6分)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8.第二联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既写出满眼荒芜,又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
9.首联,“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花开雪霁天”在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的花儿盛开、看到大雪停了,天放晴了,心情十分高兴。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不由的悲从中来。
尾联,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结果每个人都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丝毫的平复,新的捐税又来了。
【知识点】诗歌鉴赏->诗
【难度系数】4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角声满天秋色里,            
(3)              ,都护在燕然。
(4)                           ,引喻失义。
【答案】(1)蹴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塞上燕脂凝夜紫(3)萧关逢候骑(4)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解析】名句默写注意:(一)要突破难写字如“蹴”。(二)要注意音似字如“候”和“侯”。(三)要注意通假字如“辩”通“辨”。(四)要留心语句顺序,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五)要注意语句出处,如本题《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出师表》。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知识点】名句默写->诗
【难度系数】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