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临川区一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4-22 15:53

6.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应整体把握句意,本句断句的难点应在“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之处。可根据句子结构来判断,“事不—”“文不—”“之……则”结构相对应。“之……则”不应断开,排除AD。B项“事”“文”断开令语意表达不完整,应排除掉,故选C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多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解题时还应结合在文中的意思来综合理解。C项“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有误,例如武则天刚即位时并没有更改年号。
8.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邓继曾眼光独到”有误,这个例子表现的是邓继的责任感。
9.(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
(2)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逐字对应,关键放在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1) 伏愿,恳切希望;近习,亲信;稽古,考究古法。(2)群小,小人;乘隙,趁机;一,竟然。
1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爱意比作红豆,体现出当时的感情是美好纯洁的。
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罗衣上所绣的一对鸳鸯与如今两人相隔异地的现实行成对比。
③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从女主人公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写男主人公离家之久。
④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借自己辜负春光来表达出自己这么多年来对妻子的亏欠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明确用了何种手法需结合整体诗意来把握。并且要了解手法的类型,便于准确判断。诗歌最重要的是抒情,为了抒情会选取独特的意象来传达,或是情境对比等。所以解答本题时,可以从情景角度来考虑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以及在具体写景时会用到的修辞等。再结合具体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本词中写了“春昼”春景,借“辜负春昼”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忆花间相见”和“别来依旧”可看出主人公在回忆相见时的情景,一个“别”字写出了现实中两人分别两地的情景,两种情境形成对比。这种手法通过“对对鸳鸯”也可看出。另外,从衬托、比喻等角度也可赏析,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先明确手法,再加上词句分析。
11.①此情只待成追忆的无奈惆怅之感;②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尽厮守之情;③两人异地分居多年的相思与悲苦;④此去经年时光易逝的叹息与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内容,找到突破口。如诗中的意象,还有一些关键词,这些都是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地方。“别”写出两地分别的相思之苦。只能在“忆”中重温美梦。“对对鸳鸯”与自己形成对比,写出了不能朝暮相守的无奈怅惘。“韶颜非久”写出了时光易逝,无限叹息感伤。“辜负”又道出了对伊人的亏欠。本词情感意蕴丰富,要尽可能多的从中挖掘出复杂的情绪,深切感受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12.(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2)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3)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理解性默写,要把握题干的指向,明确默写内容。另外需注意一些易错字,如(1)句中的“烂柯”;(3)句中的“勋”。
13.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正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别成语的不同侧重点,并结合语境辨析。“举棋不定”指办事做不出决定。侧重于行动上。①句“是否买断”强调行动,排除BC。“犹豫不决”:考虑再三,不敢轻易动手。强调犹豫的状态,符合②句语境。“趑趄不前”:形容犹豫,畏缩不敢前进。③句“自主品牌”强调的是畏缩不前的心态。
14.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句意不通顺,应删去“希望”。B项语序不当,句子结构混乱,应改为“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所谓‘历史研究’为幌子,通过否定革命、否定新中国历史、颠覆人民英雄,在思想上造成混乱”。C项“改善环境问题”搭配不当,应为“改善环境”或“解决问题”。
15.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句内容“明末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论画”来看,并没有强调八大画的特点,排除BD项。句意突出的是“要胸中实有吐出”。B项表意与之相反,排除。故选A项。
16.打破“自主模式”  个体依旧变化不大  这是一个现成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把握话题中心,品析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段主要围绕课改高考的话题,从模式到目前存在问题以及现实中的结果。第一处主要讲模式,与“皈依全国模式”相对应,应为“打破自主模式”。第二处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课改高考的变化是与利益挂钩的。从后句“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又需要耗费多少人物力”可知,变化不大。第三处由后面阐述的现实中的结果来看,课改高考的变化存在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指前文所述的“时间、人物力”。所以第三处应为明确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个现成的问题。 
17.构图要素:该图主体部分是由一只极目远望的猴子,加之灯笼、桂花枝等要素构成。
寓意:猴年吉祥,富贵安康,欣欣向荣,面朝远方,勇攀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答题方向。首先仔细读图,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描述图案要素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本图中有灯笼、猴子、桂花。同时还要注意图中的细节。桂花应是一个描述的难点,应结合题干中主题进行合理推断,“桂”与“贵”同音,寓指富贵。还有一个细节,“猴子极目远望”的情态,结合“贺岁”的主题思想,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猴年大吉,勇攀高峰,取得更好的成就等。最后分别对应具体的图形要素概括其象征意义。语言应简洁、通顺,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18.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反复阅读材料,整体把握,不能片面理解材料内涵。本则材料有两个示例,一是学生对八大山人的陌生理解,二是参观者对朱耷的隔膜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两则例子的共通点。都揭示出了一种现象,对待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事迹的陌生态度。揭示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自己陌生的东西的时候都喜欢一概而论的模糊化处理态度。余秋雨的哑然失笑,让人在笑中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对待传统,对待名人,对待其作品?怎样去传承文化?综合材料内涵,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传承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文化态度,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传统。正视历史名人,切莫数典忘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