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安徽省2016届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18 14:16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三世同居,门有礼让。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见,引谕优厚。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辞甚雅切,高祖纳之。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世宗即位,累表乞还。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于西京守岁
骆宾王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年间,作者自蜀返京后不久,母亲去世,葬于水浐之滨。
8.诗的颔联构思精巧,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            ,             ”两句,用“比”的首发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容貌衰减,揭示出她被抛弃的直接原因。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出了登临高处见到的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3)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既是描写实景,也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