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29 20:31
2017届高三(A)部语文周练卷(三)答案
1.A(把发扬光大“和谐协调”文化理解为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错。原文中把它列为“发扬光大”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唯一目的。注意“诸如”二字。)
2.C(“推陈出新”于文无据。原文说“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另外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饰简单划一”也不对,原文是“受桎梏,政治影响大”。)
3.B(原文是说“诞生新的服饰文化模式”,且在“进行文化交流前”有“不断”加以限制。另外“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还有“随着人类的进步”这个大的前提条件。)
4.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这句话的大意是: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两淮形势”“长江”“重兵”“江南”“空城”“淮上”。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5.A(A项,“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6.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四段,文中是说“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可见不是皇帝赞赏,是宰相赵雄赞赏。)
7.(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
  (“历,依次;“陈”,陈述;“奸佞”,形容词作名词,奸佞的人。)
(2)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罢”,罢免;“以朝臣”,凭借朝臣的身份;“实”,实际上。)
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往事”“汉武”“唐文宗”“奸佞”“上”“世光”“朝臣”“御史”“枢”。
【参考译文】
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
担任礼部试官。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
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
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
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
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
8.这一句诗写途中所见“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的情景(1分),诗人借牛羊知家来衬托自己对家的思念(2分),此句又承接上句诗人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2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三方面的情感:①思念家乡之情②对年华易逝的感慨③人事纷繁,功业无成(或壮志难酬)的伤感。(3分)风吹尘沙,道长倾毂,却挡不住诗人归乡的脚步,表明诗人思家心切,归乡似箭,同时借“牛羊知家”来衬托对家乡的思念;“负年华”“杨柳影”“芜菁花”是写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岁岁负年华”“人生扰扰成底事”流露出诗人功业无成、人事纷繁(或壮志难酬)的伤感(3分)
10.(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1.(1)A3分E2分B1分
(2)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需要注意分析文章中关于人物的描写等。如赵团长改了剧本,金科看了两页后,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和刚烈;金科坚持按老剧本演,但无人配合,他悲愤“自尽”,由此可知他坚持原则,敢于为原则献出“生命”;赵团长演出是为了获奖、得奖金,而金科把这些全不放在心上,可见他对名利的淡泊。
(3)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照应。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应。
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
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在高潮处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对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安排是否符合常情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之所以答应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软磨硬泡,之后金科还是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金科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持原则的人,赵团长软磨硬泡,他只能勉强答应,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之后金科又按老剧本演戏,这样的安排符合常理;金科按老剧本演出,才使小说更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
(4)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
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对即可。】
试题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荆轲已死”是双关句,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这样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深化,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完整。
12.B(马齿徒增:为自谦之词。矫枉过正: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限度。不合语境。白首如新: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相识一样。高山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无畏气概。不是“死得很惨”的意思。鼎力相助: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表态帮助别人的情况,此处符合语境。)
13.D(A “提高……意识”搭配不当,应为“增强……意识”;B“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缺少主语,应加上“外国人”;C句子末尾“被”字致使主语易辙。)
14.B
15.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③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
16.由大门进入车道(1分),在检测线前停车(1分),车上检测线(1分),人进小屋登记(1分),然后到接车点接车(1分),最后到大楼二层交款盖章(1分)。
17. 【解析】猴子的弈术天下无双,很多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但杨靖抓住了猴子的弱点,用一盘鲜桃诱惑它,使之在对弈的时候心思不能集中,最终获得了胜利。从杨靖的角度可立意为:面对困难,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应对之策;要打败对手,应做认真的分析,从而找到对手的弱点,对症下药,方能成功。从猴子的角度也可以立意,比如要注意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事时须心无旁骛、越是胜利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