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州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0-31 18:32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答案    B    B    C    C    D    A     D    B    C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BB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C。
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5、答案:D。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6、答案:A
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7、答案:(1)(5分)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句意2分)
   (2)(5分)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答案(5分):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的愁苦无奈(1分)。诗人愁苦难以入眠,既想睡去又辗转难眠,只听“暗虫唧唧绕我傍”更加难眠(2分),塑造了一个因为寂寞愁苦而辗转难眠的诗人形象(2分)。
9、答案(6分):本诗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诗人通过对秋夜天光月色、荒城田野、虫声鸟鸣的描绘(1分),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愁苦心情(2分)。(如果答“衬托”或“寓情于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案(5分):A项得3分,C项得2分,B项得1分;选D、E项不给分。解析:B项“表明老二是…喜欢骂人的人”,文中内容并不能肯定推出这个结论;D项“认为是哥哥在嘲讽自己,令自己难堪”错误;E项“把老二刻画成了一个孝子形象”错误。(2)答案(6分):①交代背景:兄弟俩为了生活上的琐事心生隔阂;②为下文做铺垫:小说开头设置一个尖锐矛盾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③吸引读者:这样的开头令读者不禁思考兄弟俩究竟为何事竟然十年不说话,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答出一点得2分)(3)答案(6分):①运用心理描写(2分),②表现出老二回忆起年少时哥哥对自己的关心(2分);③说明他已经开始逐渐放下对哥哥的成见,呼应后文兄弟俩解开心结的情节(2分)。
(4)答案(8分):①“暖墓穴”是羊凹岭的风俗,这个题目更能凸显地域色彩,增加故事的可信性;②“暖墓穴”使得兄弟俩必须一同处在墓穴中,为兄弟情感的转变创造了机会了;③“暖墓穴”中的“暖”字情感四溢,增强小说的感染力;④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暖墓穴时兄弟俩情感的转变、前嫌的冰释,从而揭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主题。(每答出一点得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案(5分):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D项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有纪念老师和亲人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为了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A项“满街的花树”并不是表现即将归国的愉快,而是与“一地的樱花”一起表现人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E项“我说,是学诗的缘故”是为了印证“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与获得的荣誉无关。
(2)答案(6分):①离开祖国多年,渴望回到祖国怀抱。②中国人习惯古典诗词。例如1977年再次回国,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词。③想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古典诗歌的根在中国。④年华似水,人生易老,人老思乡,叶落归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案(6分):①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毅然回国,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和讲座。②不仅在国内各地,而且在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等地,讲授古典诗词,传播中华文化。③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④已经90岁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答案(8分):原因: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而中国古典诗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生命;(2分)②古典诗词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她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2分)③要向下一代、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更多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2分)
    看法: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热爱古典诗词,并将其传承下去。(2分)(联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