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19 11: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
7、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8、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或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10-11题(每小题4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0、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_ __________  。 
11、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  。 
(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每空一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故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在贾谊看来,秦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