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02 09:36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网络用语拉低了社会格调吗?
《别让粗鄙语拉低文化品位》一文提出,当前络热词“不乏‘尼玛’‘撕逼’之 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鄙化语”“低俗、粗鄙的语大行其道,对汉语的纯净和美 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拉低了社会的文化品位”。因此,必须“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对 语要甄别与规范”。
这种“原则性”的指导隔段时间就有人重提,这次是把严重性上升为维护“汉语言 文化的圣洁”。去年一篇文章《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则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了捍卫“五 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的高度。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批判似乎注定解决不了问题,因 为它没有弄清楚造成这种“污染”的到底是新词还是运用新词的人。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新词,在上对之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便能起到禁止的效果。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运用新词的人,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以理服人, 让他们打心底自觉避免使用。
语言是出于表意和传情的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工具。需要是发明之母,强行禁止一些新词,就会有别的新词创造出来。 主张对语言进行审查和管控的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那就是语言来自于人,除了表意和传情,日常用语还是一种社会行为。使用没格调热词的人并不是不知道 没格调,而是根本就不在乎那个,或是有意要反抗。这就像“文革”时,许多人开口就 用“大老粗”的语言,这是一种对资产阶级及其文化的“造反”行为。社会上的“哥们语言”也是一样,那些油里油气、流氓气十足的语言会让“文明人”听着觉得不顺耳,甚至反感。但又如何?这些语言可以看作是社会边缘人、受漠视者用来当作一种逆反行 为,你能用“汉语言文化的圣洁”或“五千灿烂文化”去教化他?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看待语言运用。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 语言是人参与人群活动的一种方式。需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 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语言人群时,必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 的语言——把这种理解放在原来的文化位置上。
语言学家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在语 言中,格调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为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 装腔作势。主张禁绝“低格调”语的论点也有其“言后行为”的一面,它的效果也是 不确定的一一有的人会觉得义正辞严;有的人则会觉得那是自以为是;更有人会觉得那 是假装高尚。因此,自爱、自重之人一般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大做道德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2017 年 05 期 有删改)
1.对于“杜绝粗鄙化络语言”,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技术对络语言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可以禁止那些造成污染的粗鄙化络新词。
B.强行禁止使用粗鄙化的络语言不一定有效,粗鄙化的络语言满足了一些友传情 和表意的需要。
C.在遇到我们不能理解的粗鄙语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尽 量避免造成误解。
D.只有做到以理服人,让使用者自觉避免使用粗鄙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络语言的 粗鄙化。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让粗鄙语拉低文化品位》《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等文章,反映了其作者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B.“文革”时的“大老粗”语言和社会上的“哥们儿语言”,都可能是特定人群的一种 叛逆行为,即使反感也不见得能够杜绝。
C.粗鄙的语言使用者根本不在乎格调,单纯从文化层面教化去纠正他们不使用粗鄙语言 的做法,是没有用的。
D.自重、自爱之人不会一味从道德层面批判“低格调”络语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 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络语言的粗鄙化趋势伤害了汉语的纯净和美感,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所以引发一些人来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
B.虽然不断有文章对粗鄙化语现象进行批判,但这些批判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批 判者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
C.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提出,只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 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能了解其语言。
D.一味地主张禁绝“低格调”语可能会被认为是为了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这不但不 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装腔作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