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10 20:08
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理解错误。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2.C(表述不当,“闻声知情”出自《风俗通》,而非《说文》。)
3.C(理解错误。“正因为受二人影响”错,原文说的是“或许”。)
4.D(“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5. 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1分)
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2分)
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2分)
6. 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
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7.B(理解不当,“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作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力和行政力量的干预”与原文意思有别。)
8.A B(C项范围扩大,“江平这一代人”不当;D项原因错误;E项,他的时代“在缓缓落幕”并非终结。)
9. ①立法方面:促使众多法典出台,弥补了一些法律盲点,促进了法律的建立健全;努力改变法律得不到重视的状况,使之少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
②教育方面:课程建设方面,亲自编写教材,开设法律方面课程;培养人才方面,搭建学习法律的梯子,用这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
③社会活动方面,他通过在公开场合鼓与呼,发挥影响力,促进了法律的完善。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
11.D(“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2.A(安南国入朝请罪的人物错误。)
13.(1)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
(边鄙,边疆地区;岁,每年;赋:征收;苦,感到困苦、痛苦。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就)写成法令。
(补出主语,莫:通“暮”,夜晚;鞫,审问;是,认为正确;著,写。每点1分,共5分。)
14.A E(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15.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6分。意思对即可。)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不合语境。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望文生义。
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不合语境。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18.D(A偷换主语B缺少宾语中心语C“增强”和“成果”搭配不当)
19.C(①②与后面“都”呼应,前半句应是条件关系,AC合适,排除BD;③④递进关系,排除AB;⑤表假设,CD合适,排除AB。)
20.①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有些节日)缺乏新意(形式单调);
②中秋节无非就是吃月饼赏月亮(其它节日也可);
③而且可以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而且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对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
21.徽标由字母XY构成,整体上是两棵树,也是两人托举一人的形象。(2分)XY是“信阳”首字母;大树体现了师范学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理念;(2分)两人托举一人彰显了师生甘为人梯、哺育人才的奉献精神(也可答彰显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内涵)。(2分)
22.参考立意:
态度决定高度; 
踏平坎坷,不畏艰难;
没有信仰难取真经;
工匠精神可嘉;
拒绝浮躁,远离功利;等。
【参考译文】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
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