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A.cháng/chǎng 2、A 3、B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A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应改为“袖手旁观”。C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贬义。D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4、B(A歧义,20个国家还是20个青年;C搭配不当,培养失足青年;D两面对一面) 5、B 6、D 7、①答案:马坊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1分),是找寻生活细节、对话父辈精神的载体,是漂泊在外、布满心尘的作者的灵魂栖息地,是无数代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地方(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 ②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复、拟人手法(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苦难”与“幸福”在马看来都是可以抖落的尘埃,将马儿朴实坚韧,无怨无悔,没有奢求,默默承受重担的品性揭示出来(1分)。 8、答案:①栗色马传奇的死亡增强了它的使命感与神圣感,照应前文“神迹”、“神给予”之语。 ②拟人化的手法,丰富并升华了马的性格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③表现乡亲们对栗色马的崇敬,人与马惺惺相惜,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④马倾尽最后的力量,生养后代,虽形体已逝,但足迹不朽,生命延续,就像父辈之于“我”的意义。(1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9、答案:①被草木温暖地感染。 ②通过回忆栗色马的眼神,从马的身上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力量。 ③试图找寻马的痕迹,父亲喂养马的辛劳,体会到当时父亲内心的幸福,感受了父亲对儿女、对生活的态度。 ④从曾经听到的栗色马死亡的故事中,懂得了使命感和生命的传承(1点1分)。 10、D愿意 11、C取消句子独立性(A凭借,把B顺承,修饰D介词,和;动词,结交) 12、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 13、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3分) 14、白居易、元稹(2分) 15、一将老农辛苦劳作却“不得食”与官家不劳而获却把粮食“化为土”作对比,表现了农民在剥削制度下的悲惨生活,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又将老农的贫困生活与商贾的奢侈生活作对比,前者要摘野果充饥,后者养的狗却能常常吃到肉,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比较的内容各1分,揭示的主题各1分,共4分) 16、犯上作乱(1分) 17、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共3分,其中联系实际1分) 18、(共8分,选其中4题)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他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是高兴。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 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