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石家庄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06 23:20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3)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      )→“逐渐理解了”→(      )→立下誓言→(       )
(4)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B
(2)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型,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间,找到答题区间,再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即可。本题,本题,A项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麦子、吃月饼等时候的欣喜。B项从上下文来看,拾麦子多与母亲给月饼之间没有特别的逻辑关系。C项上文中也曾提到“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说明母亲也吃过“黄的”。所选以D项,2分,选E项,3分,选B项,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本题,题目要求是找出“季羡林童年高兴的事有哪些”,季羡林童年高兴的事集中在文本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筛选整合概括出相关信息即可。可概括为:①因拾麦子而吃到一点“白的”;②中秋节吃到一块月饼;③去二大爷家蹭上一顿“黄的”;④过年在二大爷家吃黄面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本题,要求“找出最后一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锁定文本最后一段,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即可。答案:( “懵懵懂懂” )→( “理解不深刻” )→“逐渐理解了”→( “暗下决心” )→立下誓言→( “ 迎养母亲”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是道探究性题目。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本。整体上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其次要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文本中相关内容,最后根据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探究,即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即可。本题,首先跟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找出“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然后根据“季羡林的‘悔’”提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