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延边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18 22:08
吉林延边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
袁济喜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自然与人格建设之间可以相通,是出于这样一个直觉的,这就是认为天人之间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在《易传》中,这种观念已经十分明显。《易传·说卦》的作者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与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作者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同,不但表现在道德品质与人格境界上,而且在生理上也十分相似。这种说法将人放在自然天地中加以考察,使自然与人格的联系有了一种方法论的依据,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启示人类自身保持与自然的血脉,防止人格的孤绝,犹如现代工业社会中造成人与自然的分裂一般。古代思想家除了论证人在生理方面与天地相似外,还从人格与情感上,说明天人之间的会通。董仲舒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天的春夏秋冬相对应:“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 哀志也。故爱而有乐,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天与人的感情融通与感应是由“气”作为中介来传递的,“气”是一种生命的因素与旋律,它穿通自然与人类,使二者虽属不同的种类而能互相感应。这种直观论启示后来中国的艺术家将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视为有灵之物,与人的感情相对应,与人格相沟通,使文艺创作情景交融。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将这一互动过程说得十分生动形象:“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清代文人李渔说:“故知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笠翁文集·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他认为人的才情与山水是可以相互酬答的,司马迁写作《史 记》有赖于早年游历山川的经历。在这种自然与主体的应答过程中,人格的能动作用非常重要,它需要作者主体性的投入与发现,没有这种审美人格的觉悟,对象也就失去了美的价值。东晋文人袁嵩《宜都山川记》中述自己观三峡壮景云:“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往欣然,始信耳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嶂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 ,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袁嵩慨叹山水之美有待于人类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与人格素养有关,对于没有山水欣赏眼光与胆魄的人来说,三峡之景只是恐怖的对象,而对于人格修养较高的人来说,三峡的壮丽之景却可以成为观赏的绝美之景,山水有待于“知己”。另一方面,山水自然以其秀美的风韵,也会提升人的心灵与人格。《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奔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顾恺之与王子敬两位名士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他们产生了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的感觉,精神与人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提升。魏晋名士将自然视为生命之物的观念,使得山水能够主动地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与人的主体心灵相呼应、相交流,浸润人的心灵与人格世界,产生艺术之美所不具备的美育功用。(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有改动)
1.下列不能直接说明人与自然相沟通的一项是
A.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当如是。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D.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之间异质而同构,这种理论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B.现代工业社会中造成人与自然的分裂,而天人相通的观点可以防止人格的孤绝。
C.天人对应、沟通的观点,使艺术家将自然万物看作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从而创作出情景交融的作品。
D.山水需要“知己”,而具有较高人格修养,懂得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就是它们的“知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自然与人格建设之间可以相通,正是出于这个直觉,所以他们认为天人之间是异质而同构的。
B.在自然与主体的应答构成中,自然与主体的地位并不是同等的:自然并无主动性,自然之美有待于主体性的投入与发现。
C.魏晋名士能够让山水与人的心灵相呼应、相交流,使自己的心灵与人格得到山水之美的浸润,是以他们将自然视为有生命之物为前提的。
D.三峡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景象,说明山水之美有待于人的发现,同时这种发现又与各人的人格素养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 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 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摘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父亲千方百计让他从省城回到家乡的小学校,这一正面描写巧妙地解释了王少宏抱怨父亲、渴望舞台的原因。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王少宏热爱二胡的形象,就是在省 城大剧院与小学校、梦想中的大舞台与家中的小舞台等对比描写中,一一展现出来的。
C.小说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刻画人物心理,无论是对人物的心理的直接刻画,还是通过人物动作、语言、肖像、神态等描写的渲染烘托,没用任何修辞手法。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人物性格,王少宏听了妻子孙兰对二胡的一番感受后,抱起妻子,表明了他当时内心的感动和对妻子无限 的爱恋。
5.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的王少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着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