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9-01 22:17
浙江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绮(qí)丽      祈(qí)祷           自怨自艾(yì)       方兴未艾(ài)
B.翘(qiáo)首    愀(qiǎo)然         载(zài)饥载渴      熠(yì)熠闪光
C.不啻(chì)     炽(zhì)热          休戚(qì)相关       锲(qiè)而不舍
D.慰藉(jiè)     脊(jǐ)梁           铩(shà)羽而归       按捺(nà)不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瘸腿     儒染      上溯     众目睽睽
  B.真谛     焦躁      贫瘠     良晨美景
  C.惦念     桑梓      矫饰     贫困潦倒
  D.斑澜     训诫      狭隘     异彩纷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75年至1981年,洛阳市由于工业建筑乱选址,造成了耸人听闻的地下文物破坏。
B.中学生阅读状况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年轻的一代离我们期待的阅读正越来越远,卡通、漫画、奇幻代替了传统的经典,如何改变他们的这种阅读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C.说到古人对时间的感叹,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D.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正式动笔之前,都必须经过一个惨淡经营的构思过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试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综合治理”是指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文化等,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D.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人们日益重视养生保健,某些骗子就抓住这种心理见机行事,给假药贴上了保健的标签。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王维被人称为初唐四杰。  
C.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了很多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D.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风哀婉凄凉。
6.选出对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
B.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平均)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离间之言)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从句式特征来看,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两个句子不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B.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C.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从下列材料中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子,对“转基因棉花”作一解说。
某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崭新的产品——转基因棉花,或称BT棉。BT棉是存在于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杀死某些毛虫的性能。科学家已经从该细菌中分离出这种基因,并将这种基因植入棉花种子中,使棉花获得抗天敌烟草夜蛾幼虫的性能。这一新型转基因棉花的产生,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喷洒杀虫剂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的弊端,从而使棉花大量增产成为可能。
转基因棉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9分)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前人多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从性质上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由此看来,传统史学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摘编自马世年《〈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所编的《新序》的读者,是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在内的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所以《新序》的内容也有针对性。
B.《新序》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对君主提供了推行仁恩、宽惠养民等施政要求;同时也对大臣提出了坚守德义等品质、素养要求。
C.《新序》大多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刘向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刘向向君主陈述的“法戒”,更是君主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D.现代学者忽略了《新序》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而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其实这是一部“谏书”。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这本献给天子的书——《新序》,该书肯定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刘向明确的历史观念。
B.君主愉快的接受了《新序》中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凍意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新序》件包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些特点。
C.刘向编著《新序》,对历史素材做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该书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我们可以从文献史料这个层面分析该书的价值。
D.《新序》的一些文字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与《战国策》相比,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将《新序》中的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该书编选者刘向所见材料十分浩繁,文献类型也多种多样。
B.作为—种“公共素材”,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多种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有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叙述。
C.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先秦时期一些历史故事的一种记载,一种版本,而不是对先秦时期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D.一些传统史学家对《新序》中的材料的批评或质疑,显得有些固执,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和“公共素材”的虚构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