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陕西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0-16 16:18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八九户人家的小院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郑若奎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头发乱蓬蓬的,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四季不断。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傍晚,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园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3. 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 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 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 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 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4.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5. 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
16. 纵观全文,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是什么?请作简要的探究分析。
【答案】13. CE    14. 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15. 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   
16. 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 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C项,“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错。E项,“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理解错误,应是潘雪娥对郑若奎的怀念。
14.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然后结合文章具体的分析。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潘雪娥而言”“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然后分析原因。
16. 试题分析: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五、语言表达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    (1). 具有双重属性    (2). 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3). 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补写的内容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补写出与前后语意贯通,修辞和句式相照应的句子。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作文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粜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拔,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给予你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帮助,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动心过吗?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分析题目“让感激之情挂满生命的枝头”,理解关键词“感激”。“ 感激”是相对宽泛的话题,视角很宽,立意时,需要采用“化大为小”,也就是把“感激”具体为“感激什么、为什么感激,感激的方式方法”等,将自己的生活积累真实地再现于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虽不惊天动地,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围绕个人、家庭、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来叙事、抒情或说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