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31 12:03
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三上期十一月月考语文答案
1.C。A.蔡的研究是“衰老”领域的重要突破;B.前后没有因果关系;D.衰老不仅仅是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问题(这个名词是乱编的),“延长人”未提及。
2.C   作者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关于“衰老”的研究进度),接着介绍了研究过程。
3.B   文中未提及调控衰老的信号通是秀丽线虫独有。
4.B  (文中后文写“他们两个都是南方人,神情里有着南方的含蓄与意犹未尽”〉
5.①内容上:作者没到过扬州,却在梦中熟悉了扬州,没到过德国小镇,却同样能在这里感受到震撼的共鸣。(2分)
②主旨上:能更好地证明“故乡”的内涵不仅是物质地域上的,更是广泛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归依之处。(2分)
③表达效果上:从扬州写到德国小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2分)
6.①以梦开头,又以梦结尾,首尾呼应。②呼应题目“扬州一觉,千年不醒”。③表达了对扬州深深的赞美和憧憬。④简洁干脆,佘韵悠长。(四选三,分值1.3.5)
7.C  (C项,运十没有完成试飞就下马了,并非圆满完成试飞。原文“运十的试飞因后续资金戛然而止。”)
8.答案;BE;(A“从未停止”不对,曾中断过,文章指出“2007年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C项5952架是市场需求的干线客机数量,并不是C919的订单数。D“属于完全国产化的大飞机”错,原文说“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
9.①C919对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振兴,意义重大,是民族进步的体现。②C919的成功试飞,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③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承载着全世界的骄傲和希望。④C919前景广阔,能为国家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每点1分)
10.A
11.C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12.D
13.
(1)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觉得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采分点;而,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罪吾各1分)
(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带来天下的混乱。(釆分点:虽,易,以,谋,贻各1分)
14.CD   (C项少孤为客的是“主人”,而不是客,也不能直接看出对友人此去路途的担忧。D项并未从十年前分别的具体场景写起)
15.(1)卢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1分):先写动作,以空对远方,掩面而泣写出离别的悲伤,接着以疑问的方式来写心理活动,感叹相会难期,使离别的痛苦再深一层。(分析2分)
(2)李诗间接抒情(1分):以想象表弟明日登程、秋山重阻的画面,以景结情,表达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2分)
16.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7.答案C (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此处形容刻画人物应用“入木三分”。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句中所指对象有误。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一般作谓语,不作状语。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恻隐之心: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18.A(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此处与语境不合。扬汤止沸:把锅里烧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想叫它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语义重复。风卷残云:比喻一下子消灭干净。此处讲攻破的形式不能用风卷残云。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19.D(A.缺谓语;B“关于”改为“对于”;C中途暗换主语)
20.C(A语序不当  共享与共商交换位置;B 第一个句子缺谓语,其次“高达”后应跟一个确定的数D“攻克”与“障碍”搭配不当)
21.(1)不知道,那颗牙还在医院呢?(2)冰冰凉凉的;可好吃了!(答对一句3分,两句5分)
22.巨星陨落   文坛痛失泰斗
23.略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问来侍奉秦国。
在秦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法家治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 时候,完全釆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 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 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秩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 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更是他自己求取的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