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1-11 21:37
六、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是“            ,          。”
⑵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赋宫室建筑的走势形状和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16、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善假于物也⑶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傅雷夫妇素未平生的女子张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怨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②前段时间,媒体报道4个美国人遇袭身亡并被鞭尸的电视镜头让人 触目惊心,人们担心伊拉克成为第二个索马里。
③有的书读了是消遣,而有的书读了则让人深思,那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会令人如芒在背,会让人禁不住叩问自己的灵魂。
④一些由政府人为制造出来的“名校”被各种光环所笼罩,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骛,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
⑤傍晚的大山中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他感到恐慌,空谷足音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⑤
17.C。解析:①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意在表明张小燕生活的悲惨,而宵衣旰食形容勤奋,显然不正确。②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正确。③如芒在背:形容惶恐不安,正确。④趋之若鹜:比喻人们成群地争着前去,常含贬义。正确。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这里是望文生义而理解错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18.C。解析:A、“......创业大街和.......启动”,主谓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节目”后加上“以”。D、句式杂糅,应去掉“共同影响下”中的“下”字,或把“受”改为“在”。
19. 对下面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它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传承发展。当今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难题。几亿农民涌入城市求学打工、移民定居,致使很多传统村落变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传统村落加速衰落;而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也造成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毁亡。这些都使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A. 非物质文化伴随特定社会生态环境生存发展。
B. 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导致传统村落加速衰亡。
C.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城镇化建设中艰难传承。
D. 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
19.D。解析:A、原文是文化生态环境,不是社会生态环境。B、导致传统村落加速衰亡的原因:一是几亿农民涌入城市求学打工、移民定居。二是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的活动。以偏概全,所以错。C、概括不全面。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   ①   ,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②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   ③   。
20、①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②成为“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③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写出一处给1分,两处给3分,三处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
21.下面是2015-2016年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的调查图表,请根据两个图表中的调查数据分别概括它们所反映的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个字。(6分)
图1 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

图2民众食品安全维权的做法

21、①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而非权威可靠的渠道(或: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多样,以互联网为主);
②多数民众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会通过适当的渠道维权(或:多数民众有维权意识,但仍需加强)。
(6分;写出一条结论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八、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2月15日,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戒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1)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
(2)学校、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因为拥有“惩戒权”可能导致暴力被合理合法地“植入”教育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但必须对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惩戒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