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3-12 22:23
高二开学考试答案
1. 答案:B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2. 答案:B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3. 答案:C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4. 答案:B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5. 答案:B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6. 答案:D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7. 答案:A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8. 答案:B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9. D(“当”同“倘”,如果)
10. C(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
同/介词,从)
11.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2. 答案:D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13. 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4. 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5. 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16. 答案:C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17. 答案:A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18. 答案:D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19. 答案:B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20. 答案:D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
21. 答案:C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
22. 答案:D提示:D项为被动句。
23. 答案:B 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24. 答案:B.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
25.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26. 答案:B解析:B.咎:责怪。
27. 答案:A解析:A项,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28. 答案:C解析:A项没有写明具体原因,只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B项是结果,并非原因。C项和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D项写的是秦国,是假设的情况,亦非六国灭亡原因。
29. 答案:A解析:A.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30. 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4)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31.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意的连贯和句式的选用。从前后文的呼应看,排除C项;从短语的结构看,与“严谨学业”结构一致的应为“社会批判”和“自由思想”,可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与“雅舍”相应的是“苦茶”和“菜谱”,而“平和”与“幽默”是作家的风格,故排除A项。
32. 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国内书店公共阅读领域的匮乏”,围绕其分析了匮乏原因(专业研究者的不重视、政府和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和后果(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加剧了知识鸿沟)。“无良书商”的行为不是材料的论述重点,且“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也无从谈起。
33.BE 试题分析: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该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34.抒情: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独苦闷而无法派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了幽怨。②酒阑、歌罢、空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鹈鴂凄厉的叫声,营造出了幽暗、凄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了幽怨之情。
试题分析:下片起拍意谓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时光已成过去。室内人用饮酒唱歌排遣幽闷,愁绪更集。接下去的“青缸”之光不仅忽明忽暗,甚至自动熄灭,可见环境之冷寂阴森。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而且与上片相应,使全词浑然一体。全词景、物、声、情水乳交融。
35.DE
试题分析:A项,通读全词可如,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已。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36.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D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贼于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村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役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娥眉(古代女子多用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杼情、以乐景村哀情等手法。
37. 【答案】
通知
茶峒军民人等:
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脖颈上缚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
茶峒戍军政府
××年五月初一
【解析】试题分析:“通知”是一种常用的实用文体,撰写通知,要注意格式正确,内容明确,符合这种文体的用语习惯。关键是从语段中筛选有效信息。
3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社会事实类评论的文章,考生要注意结合对事实的理解准确审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学校让清洁工背学生是错误之举,应该知道我们对身份和教育的反思,对于少数不明真相的网友来说,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挥舞道德大棒,也不够妥当。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大学生确实被环卫工背了,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当时,大学生并非毫无选择,脱鞋蹚水能有多难?这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就在于角色之间出现了错位。不妨作一假设,如果是大学生背环卫工,再或者环卫工背的是小学生,舆论反馈与传播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点睛:既然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例如本文就可以写社会地位(身份)和教育的国度溺爱。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