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2018年高考冲刺预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24 22:27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3.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6分)
14.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4分)
15.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4分)
16.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创新”的悖论
唐科
当代中国,“创新”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作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认为:“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与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选自《读书》,有删改)
17.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6分)
18.从本文看,应该如何创新?(6分)
19.有学者视创新为一种“软实力”,你如何理解“软实力”的含义?(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摆脱羁绊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成功摆脱羁绊,心灵会得纯净,思想会变得成熟。
 
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选自清刘大櫆《论文偶记》,有删改)
2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4分)
22.曹子桓是_________。他关于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2分)
23.根据本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大櫆的创作观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上方谷造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而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司马懿被烧伤。
B.《家》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高老太爷专横冷酷;觉新逆来顺受,委曲求;觉明温和稳健;觉慧幼稚叛逆;梅芬悒郁,瑞珏贤慧,鸣风善良却柔中有刚。
C.《茶馆》通过反映北京的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的黑暗现实。
D.《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是著名的吝啬鬼之一,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当然,他也有人性复苏的一面,比如对妻子的感情也有真挚的一面。
E.《老人与海》中,老人所用的钓索有大铅笔那么粗,一端给缠在一根青皮钓竿上,每根钓索有两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正是靠这样的钓索才能捕到大马林鱼。
25.简答题(10分)
(1)在世人眼中,贾宝玉是个“废物”,请说说这一看法在《红楼梦》中有何根据。(5分)
(2)《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文中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用作简要分析。(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鉴赏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经常须写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中描写的齐人,在外乞讨,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妻安。读者从对其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可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心一笑。
古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贯,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
26.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中“自我享受”的内涵。(3分)
27.为什么要阅读与鉴赏古文?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6分)
28.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有什么作用?(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