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16 11:1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庆某中学的教职工运动会上,老师们一改以往严谨认真的形象,大秀了一段“海草舞”表演,引得在场同学的呐喊声、尖叫声不绝如缕。
②今天,笔墨纸砚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③一段时间以来这间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无法获得短期融资,已面临倒闭,但新来的总经理也许能使它起死回生。
④作为老重庆,张老师在三峡故事会上讲述了沙坪坝的历史变迁,绘声绘色,吸引了很多路人驻足聆听。
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克勤克俭,坚守己任,甘于奉献。
⑥小猪佩奇的商业价值持续走高也让品牌授权费水涨船高,有业内人士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小猪佩奇”的品牌授权业务近两年在中国大陆相当火热。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中说的是“运动会上”的“呐喊声、尖叫声”,不合语境。“甚嚣尘上”,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句中说的是“高科技手段”,对象不当。“起死回生”,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过来。句中使用第二个意思,正确。“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句中形容张老师的讲述,使用正确。“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与句中的“能够”重复。“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如“甚嚣尘上”,句中用来形容“高科技手段”,属于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习公共伦理说理,在弄清楚伦理概念与伦理原则的区别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后,了解公共问题会涉及的三种基本伦理概念就是很重要的下一个步骤了。
B. 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勉励干部群众要团结一致、沉心静气,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C. 无论是谈昆曲,还是讲《红楼梦》,在白先勇心里,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D. 虽说央美的招生人数并不少,但相对庞大的考生群体,录取率可谓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考央美难度也越来越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学习公共伦理说理,……了解公共问题会涉及的三种基本伦理概念就是很重要的下一个步骤了”中途易辙,这句话都是在说“学习公共伦理说理”,而最后一句的主语变成“了解公共问题会涉及的三种基本伦理概念”,前后语义不连贯,应改为“很重要的下一步就是了解公共问题会涉及的三种基本伦理概念”,这样,后面的内容都变成对“学习公共伦理说理”的解说。B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搭配不当,“推动”后面有两个宾语,“推动……发展”可以,但“推动……生活”搭配不当。C项,“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句式杂糅,选项把“最终目的是……”和“最终是为了……”两句杂糅到一起,可以去掉“为了”或“目的”。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推动”与后面的宾语“生活”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把“最终目的是……”和“最终是为了……”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这一理论的研究,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本书所论,容有偏颇、挂漏,敬请批评指正。
B. 作为学校领导,在这次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救助的队伍。
C. 家君七十寿辰恰逢重阳佳节,贤弟于七十二行酒楼略备薄酒,恭请兄长驾临。
D. 高2018级毕业生毕业照拍摄活动将于明天上午九点,在艺术楼门前举行。希望同学们身着校服,准时莅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A项,“指正”,谦逊用语,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句中使用正确。B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句中说自己,不当。C项,“家君”,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贤弟”,自己对交情好的比自己年龄小的朋友或者自己好朋友的弟弟的称呼,敬辞。从句中来看,说者称自己为“贤弟”,不当。D项,“莅临”,来临,多用于贵宾。句中用在“同学们”身上,不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唐卡是流动的庙宇。这样说,是因为早期信仰佛教的藏民族全民游牧,在广袤荒凉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____,而是需要一件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地供奉的圣物。唐卡这种卷轴画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将唐卡画上的圣像作为日常修行中祈祷、膜拜和观想的对象,赶着牦牛走到哪儿,_______。他们把它系挂在穹庐里,哪怕是天底下、头顶上一根普通的树枝。渐渐地,____________,成为他们的修行依托和心灵日记。
【答案】 (1). (1)他们不可能随着游走到处盖起寺庙 (2). (2)就把唐卡带到哪儿 (3). (3)唐卡融入了藏民们的生活(或走进了藏民们的家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话主要解释“唐卡是流动的庙宇”的原因,第一处,前面说“因为早期信仰佛教的藏民族全民游牧,在广袤荒凉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这是解释唐卡是流动庙宇的原因,从后面“而是需要一件方便携带”可知,横线上的内容应是进一步分析原因,从“流动”“方便携带”可知,此处是说藏民不可能随着游牧到处盖起寺庙;第二处,前面说“他们将唐卡画上的圣像作为……对象,赶着牦牛走到哪儿”,后面说“把它系挂在穹庐里……”,可见此处应是说“把唐卡带到哪儿”;第三处,前面说“渐渐地”,后面应是“渐渐”的结果,后面说“成为他们的修行依托和心灵日记”,在“成为……心灵日记”之前,应是先“融入藏民的生活”。
21.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活中的现象常常隐含着某种假设,在各类文学作品或论述类文章中也常常含有某种隐含的假设。正是这些隐含的假设,才使得所说的观点成立。请写出下面两句话成立所隐含的假设。
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草生长在麻地里,麻是笔直生长的,蓬草不须扶持就会长得挺直。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穷山恶水出刁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自己不想要的,也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 (2)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就会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择手段,穷山恶水中就会出现刁民。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出下面两句话成立所隐含的假设”,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首先审题,“生活中的现象常常隐含着某种假设,在各类文学作品或论述类文章中也常常含有某种隐含的假设。正是这些隐含的假设,才使得所说的观点成立”,这是题干的说明,然后分析例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设题者给出的分析是“蓬草生长在麻地里,麻是笔直生长的,蓬草不须扶持就会长得挺直”,这是在理解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解说为什么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需要扶持就会长得挺直。由此发现,考生需要先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思考会这样的原因,最后再进行拟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分析原因,因为你自己不想要的,可能也是别人不想要的,所以不要强加给别人;如“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意思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往往会出现狡猾的百姓,分析原因,因为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严重限制,而每个人求生的本能逼迫人用尽各种不同的手段活下去,其中当然包含一些恶毒的手段,这样长久的实践就会出现刁民。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美食家蔡澜到印度深山拍外景,杀青那天剧组破例庆祝,蔡澜忽然极想吃鱼,哪知道厨子一生住山上,不知鱼为何物。蔡澜摇摇头说,如此美味,不懂真可惜。厨子耸耸肩:“蔡先生,不知道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可惜?”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是蔡澜、深山厨师,事件为吃鱼,最后的结果为蔡澜认为不懂美味可惜,而厨师却认为不知道的东西有何值得可惜,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核心词:知与不知,惜与不惜。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立意。
1.从蔡澜的角度。我们可以抓住“不知(不懂)美味——真可惜”,可以立意为既不知可惜,就那就去“知”;追求未知;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人需要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变得更博大。
2.从厨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抓住“不知——有什么可惜”。因为材料中没有明确材料编写者的情感倾向,我们既可以肯定厨师,也可以否定厨师。从肯定厨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取立意,承认既定的事实,心态平和,不要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左右了自己的心境;学会放下,学会面对,直面事实;不追悔过去,放眼现在;人生因淡定而从容圆满;保持淡定的心态。从否定厨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取立意,人在不知可惜中失去动力,逐渐退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拒绝尝试,拒绝接受新事物等。
3.整合延伸。在材料的两个对象的基础上,把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延伸挖掘,我们可以提取立意,如让心灵变得简单,简单会让我们生活变得轻松。而“不可惜”的心态这恰是对我们当今某些人“穷奢极欲”生活的“拨乱反正”;变“可惜”为“惜可”,人生不应缺少而可惜,更重要的是要珍惜可以拥有的;世界万物何其多,既如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拥有一切,然缺是世界的常态,人生应知缺容缺。知缺,就是承认世界的不完美,何必花无缺,不要追求完美。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