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8届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31 13:55
太原五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18.5.25)
1.D  (A.原文有“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的话。
B.因果关系不恰当。另: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看,“很难改变”这一观点也不正确。
C.这是两种不同方面的消费习惯,一是从服饰消费习惯讲的,一是从饮食环境方面讲的。)
2.B(第二段里的论证,不够详细,深刻也谈不到,还少了“某种场合”的限定。对比也并非是为了证明“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3.B前后句逻辑混乱,不存在因果关系。
4. D  边地的文化和历史造就了边地人特有的本性和气质。
5.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从老爷子对悠悠哉盘踞了几十年蜘蛛网、对传说中树王精的报仇和对猎杀猎物的看法可以看出:敬畏自然,有生存智慧。
对人事有豪气能担当。在危险关头,替小伙计托住杠头,救了杠夫们。
对生命或生存有深沉的领悟。对辽西历史的追溯和对家乡深沉的理解。
(答出第1点给2分;第2点、第3点各占1分,答出2点给3分)
6. 环境方面:“边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辽西边陲,“老人”点明人物的年龄特征;奠定了一种沧桑厚重的情感基调。
情节方面:作为文章的线索,“边地老人”贯穿全文,从边地现实生活到久远历史的回顾。
主旨方面:空间边缘和生命终点,双重“尽头”并举,凸显对辽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畏,引起读者思考。
(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7. B(烧毁手稿并非表现马寅初的软弱,亲手点燃,不愿别人去烧毁恰恰是他硬朗个性的表现。)
8. AE (B意在表明马寅初的硬朗个性,直言不讳,旗帜鲜明反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C烧毁《农书》是无奈之举,但并非对社会现实的妥协。D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若合符节”,这只是说马的精神与北大精神相合,并没有说是受到了北大精神的影响才形成的)
9. “硬朗”,指身体上的硬朗,年已古稀,鹤发童颜;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硬朗,不加修饰的直率,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勇气,坚持真理的执着。表现在如下方面:
直言批评翦伯赞不锻炼,不来听体委副主任的讲话。
北大开会批判他时,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
在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后,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100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
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
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10.D
11.D【解析】“檄”任命各级官员的说法不恰当。
12.C【解析】救活山东灾民主要原因是任工部右侍郎时疏通了漕运。
13.(1) 国维升任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后,他更加恳切(严厉)地上书规谏弊政,之后升任了太常少卿。(“进”“规”“切”各1分,句意2分)
  (2)进谏的人诋毁张国维,张国维就被免除职务,不久关进监狱。皇上考虑到他治河有功,他才得以释放。(“诋”“寻”“念”各1分,句意2分)
14. B(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不确切;不是“完全忘了”而是“无暇顾及”。)
  C(“拟写挺举荷叶之形”错)(一项2分,两项5分)
15. “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1分)
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自由。(3分)
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
16.(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17.【答案解析】D 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亦比喻善于四处钻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使用错误。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修饰对象不当,是人而不能是生活。使用错误。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使用正确。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使用正确。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不合语境,使用错误。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与“不胜其烦”区别。使用正确。
进退维谷与进退两难的区别
18.【答案解析】D;A项语义重复,“殆”与“基本上”;B项语序不当,“不为优厚待遇所动,拒绝了高薪聘请”;C项成分残缺,“关于”前加“使”。
19.【答案解析】D项;A项“久仰”改为“久违”。B项“南冠”,是俘虏的代称。C项“殷切期望”不合身份。D,“补壁”本是一个谦词。书画家在向别人赠送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用“补壁”一词以示谦,言下之意我的作品只能为你糊糊墙壁。
20.胜的概率就越高(或“它的水平就越高”)
同样复杂的工作(或“更复杂的任务”)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而是抄了一条它自己熟悉的近路”)
21. (先摆明观点,再进行论证,抓住对方漏洞进行批反驳。)
22.作文参考立意
三位知名校友所说的话各有侧重点:
第一位校友“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强调的是勇气、挑战、创新;第二位校友“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强调的是兴趣、自主、独立;第三位校友“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强调的是适应、责任、坚持等,据此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立意。
参考译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升为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这些人都是魏忠贤的党羽。之后,陈述时政五事,庄烈帝没能全采纳。国维升任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后,他更加恳切(严厉)地上书规谏弊政,之后升任了太常少卿。七年,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这年冬天,流贼进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正当壮年,一夜之间须发一下子变白。第二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赶赴救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卫着桐城没有被贼寇攻下。贼人就攻打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而死,贼人进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张国维到了那里,解除了桐城之围。派遣守备朱士胤赶赴潜山,把总张其威赶赴太湖。十二月,各个城池都得以保全。国维为人宽厚,得到士大夫心。属郡受灾,就为他请命。修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设苏州九里石塘和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缮松江捍海堤,疏浚镇江和江阴漕渠,都做出了成绩。升迁为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管河道。年有大旱,水漕河流干涸,国维疏浚各个水道来通漕运。山东发生饥荒,赈济救活的穷苦百姓不计其数。十四年夏天,山东盗贼作乱,改任兵部右侍郎兼管淮、徐、临、通四镇兵马,保护漕运。大盗李青山有数万人,占据梁山泺,派遣他的党羽分别据守韩庄等八闸,运输通道被梗阻。周延儒应朝廷征召北上,青山拜见他说,他是率领众人保护漕运,不是作乱。延儒许诺向朝廷进言,授予他官职。但是青山居然截断了漕运船舟,大肆焚烧,掠夺逼迫临近大清。国维整合所率领的兵马攻击,使他们投降。向朝廷进献俘虏,把他们在市场上处死。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关进监狱,皇帝征召国维替代他。恰逢开封被攻陷,河北震动,上书防河数策,帝都予以采纳。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京城周边,国维命令赵光抃在螺山抵抗,八总兵之师都溃败。进谏的人诋毁张国维,张国维就被免除职务,不久关进监狱。皇上考虑到他治河有功,他才得以释放。南都倾覆,过了一个月,潞王在杭州监国,不过数日出来投降。国维接连收复富阳、于潜等地,联合方国安和王之仁、郑遵谦各营,作为持久的计策。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因缺乏军饷溃散。六月,国维知道情势不可支撑,写了绝命词三章,跳河而死,时年五十二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