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9-17 15:23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参考答案】A(3分)
  【解析】A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2.【参考答案】C(3分)
【解析】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同时德化天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参考答案】D(3分)  
  【解析】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 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参考答案】B(3分)  
【解析】“交代情节发展的走向”属于过度解读
  【命题 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5.【参考答案】(6分)
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答出一点给2分,三点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6.【参考答案】(6分)
观点一:好,①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树林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②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③林子象征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④林子有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美,文章更有诗意。
观点二:不好。①小说的线索和重点描绘的是林子深处的声音,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几次呼喊和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完成的。声音是人物与林子与他人沟通的手段。③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象征着青春激情和自由,声音使林子有了活力,更彰显林子的神秘美和自然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参考答案】D(3分)
  【解析】“向与人们基本生活相关的传统产业”错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8.【参考答案】A(3分) 
【解析】A(B项,“非外在因素”错,原文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C项,“参与企业管理”无中生有;D项,强加因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9.【参考答案】(6分)
①政府重视。国家的创新政策,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打造区域名片的引导和支持。
②新经济时代,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形成了独角兽企业出现的社会土壤。
③投资者看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敢于投资。
④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成长的特点,并且形成了发展的生态圈。(6分,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归纳的探究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考答案】A(3分)
    【解析】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命题立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1.【参考答案】B(3分)
    【解析】从“贵戚恶之”看应是前一意思。
    【命题立意】识记文学常识。
12.【参考答案】C(3分)
【解析】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3.【参考答案】
(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采分点:“为”、“之”、省略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后来(他)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奔丧守孝。(采分点:“仕”,“坐”“莫”各1分,大意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他生性清廉正直特立,凡是操行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显贵也不与之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致礼请乐恢,乐恢从来不答复他。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他多次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显贵的外戚们非常憎恨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忍心白吃饭而立在他人之朝廷上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参考答案】D(3分) 
   【解析】D项“宠辱偕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15.【参考答案】(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6. 【参考答案】(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参考答案】D(3分)
【解析】A.B.C.三个选项,主动被动相结合,与前后文语意不连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18.【参考答案】C(3分)
【解析】略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19.【参考答案】B(3分)
【解析】A项,缺少谓语;C项,缺少谓语,“唯一”语序不当;D项,主语残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修辞手法的能力。
20.【参考答案】(5分)     
   (1)诞辰(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改为“华诞”
(2)“光临惠顾”删掉“惠顾”(或改为“拨冗莅临”)
(3)“重返我校”改为“重返母校”
(4)“特此公示”改为“特此公告”
(5)“敬祈传达”改为“敬祈周知”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语句衔接的能力。
21.【参考答案】(6分)
    示例: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连贯和逻辑能力
22.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