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1-08 22:58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千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因此,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是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
B. 遗物从根本上说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拥有尊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C. 只要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就有可能收敛盗掘之举,约束破坏行为,更张纵容之态。
D. 对待文化遗产,使其“活下来”是前提与基础,因为文化遗产如同年迈老者,生命极其脆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从生命的脆弱说起,从摈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B. 第三段由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文化遗产消亡的规律,进而论述正确认识此规律的意义。
C. 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交代体现文化遗产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D. 文章采用对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清人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话语,说明古人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B. 对待文化遗产要秉持遗产保护的“道”与“德”,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
C. 对待如同年迈老者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敬畏而不可疏离,善待而不可亵渎,研究开发利用但不可无节制。
D. 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 项,偷换概念,“古人留存下的文化遗产”错误,原文是“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B项,“已经成为”错误,或然当作已然,原文是“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采用对比说理的方法”错误,是类比而非对比。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曲解文意,“说明古人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错误,首段中引用曾国藩的话是强调敬畏之心的作用。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按照他的一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凄凄。
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设置悬念,三德叔的“土窝”有什么好呢?他为什么总是望着对面的忘情谷发呆呢?这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的“我”知恩图报,孝顺善良,不仅赡养三德叔,还关注他的情感需求,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酿成了悲剧。
C. 三德叔对城市既恐惧又怨恨,恐惧的是他在城市发生事故导致残疾,怨恨的是他因为腿瘸了而没有娶上媳妇。
D. 小说最后写“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画了一条通往山花花坟上的斑马线,意在表达“我”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5. 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以“三德叔的斑马线”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①结尾照应开头,揭开了开篇三德叔留恋自己的家,总是望着对面的忘情谷发呆的悬念。②塑造了三德叔重情、执着的形象,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也成为三德叔的感情寄托。③照应题目“三德叔的斑马线”,揭示题目含义,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6. ①斑马线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三德叔进城生活后的主要事件是围绕斑马线来写的。三德叔进城生活后首先认识的事物就是斑马线,然后学会了自己走斑马线,最后死于斑马线。②增加了悲剧的意味。斑马线代表安全通道,是对城市恐惧、怨恨的三德叔再次来到城市之后对城市产生信任感的标志,结果三德叔却死在斑马线上。③寄托美好的祝愿。忘情谷有三德叔一生忘不了的情,也是三德叔的感情寄托之处。“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画了一条通往山花花坟上的斑马线,将两位逝者连接起来,代表“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三德叔对城市既恐惧又怨恨”错误,“恐惧的是他在城市发生事故导致残疾,怨恨的是他因为腿瘸了而没有娶上媳妇”是“我”对三德叔恐惧、怨恨内容的解读。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答题时要先明确结尾的内容或结尾的方式,然后从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从结构的角度看,结尾照应开头,揭开了开篇三德叔留恋自己的家,总是望着对面的忘情谷发呆的悬念;照应题目“三德叔的斑马线”;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塑造了三德叔重情、执着的形象,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也成为三德叔的感情寄托;从主旨的角度看,揭示题目含义,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6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标题的含义、标题在结构、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特殊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看斑马线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从情节看,增加了悲剧的意味;从主旨和情感看,寄托美好的祝愿。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分析。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