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建晋江市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1-18 12:32
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1.答案:D
解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可见“以物换物”并非是有组织的集市;B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并没有称其为“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其中“这些变化”包含了不再限于两市的商业活动(包括夜市)以及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2.答案:A
解析:A项“时空”错,文中未体现“空间”顺序;另“完整”说法也欠妥,本文时间范围仅至宋代,并非整个中国古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3.答案:D
解析:A项,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最为重要”欠妥;B项,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包括了东西两市、夜市和街市,而文章第二段在阐释东西两市的市制时,提到“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市税的收缴等”,可见东西两市仍在官府的管辖之内;C项,文中提及“草市”是对“商业街市”的补充,而没有提及官府主导的“市”是对“街市”的补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刨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ǐ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4.答案:B 解析:小说中媳妇答应了刨树,虽追问了一句“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却很快又懂得了丈夫的用意,并未与丈夫起冲突。
5.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5.①情节角度: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这一举动,实现了他们为回报男人和媳妇的善意而许下的承诺。以此为结尾,是刨树结下的情谊,是故事的延伸,使情节更完整。(2分)
②人物角度:以此为结尾,彰显了你来我往的纯洁情谊,既表现了汉子的淳朴真诚,也衬托出男人和媳妇的善良仁厚。(2分)
③主题角度:前文刨树的情节重在赞美男人和媳妇向陌生人施以善意,而结尾汉子回来拗椅子则是以善报善,给小说以美好温馨的结局,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对善举的肯定提高到对人人皆可为善的赞美和期待。(2分)
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6.小说中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是细致而近乎琐屑的,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或是夫妻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与彼此之间的脉脉温情。(2分)
①小说中有的对话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描写媳妇准备饭菜时男人来询问,饭、菜、割肉,两人一问一答,对话时眼神和肢体的交流作者都一一加以描写,看似琐碎,实则透露出男人的仁义憨厚,两人之间的温情和默契。(举男人询问媳妇刨树那段为例亦可)(2分)
②小说中有的动作描写是近乎琐屑的,如文章结尾处对汉子拗椅子的过程和动作进行了完整的描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透露出了汉子淳朴憨厚的感恩情怀。(举男人给汉子盛饭那段为例亦可)(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