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1-30 12:22
语文参考答案(2018.11)
1.C  解析:A.此项从社会学角度看待说谎,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且“真实”用词有误,谎言与“真话”相互依存。B.“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前有限制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的限制,也就从对现代文明制度的形成的意义上来说,而此项却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待,且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D.此项虽涉及“福”“祸”两个方面,但不符合特定语境,只是谈正确对待谎言的态度。
2.D  解析:D.末段并不是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而是结合当前时代缺乏“慧眼”或“勇气”的现实,且此段也并没“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C  解析:A.“不可缺少”文中无据。B.“将说谎作为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仅是人的表现,而不能包含动物,原文有限制性语句“而在人类身上”。D.“以致”后面的“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并非当今时代的已有存在,它只是理论上的“可怕”的后果。
4.B  解析:B.“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老人在妻子的提醒下,认出面前的男子是已经长大的离散多年的儿子,内心激动,大声叫嚷儿子的名字。
5.修车匠是一位重亲情、爱儿子、坚忍顽强、永不言弃、身世悲惨的父亲形象。(3分)儿子不见了,他和妻子卖掉房子,访问所有的地方,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不断寻找;没钱之后,他和妻子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即使身体虚弱,记忆衰退,他仍不放弃找儿子,看到可能是儿子的人,再三确认。  (3分,结合小说内容,形象分析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6.形式的美感:①小说以修车匠夫妇寻找失踪儿子的经历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推动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②小说以让与父母互相讲述离散后的经历收束全文,既照应前文,交代让失踪的原因,又戛然而止,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想象这家人团聚后的幸福生活。③语言简洁,多用白描手法,在故事的高潮——家人相认时,多用短句,一句一段,句式短促,语言精炼,能帮助营造紧张的气氛。  (3分)
鲜明的爱憎:①赞美真挚、纯朴的亲情之美。②赞美父母对子女无私而深沉的爱。③赞美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无私帮助的义举。④谴责拐骗儿童、拆散骨肉的罪恶行径。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7.C  解析:C.“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曲解文意,原文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8.B  解析:A.“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错,材料在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上没有用数字。C.“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障碍”无中生有。D.“国人的担忧”范围有误,这个担忧应是世界性的,不仅是中国人的;  “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曲解文意,文章并没有展现人工智能的劣势。
9.①加快培养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注意数字人才储备区域性差异,解决数字人才储备“南强北弱”的问题。②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的应用功能,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解决人工智能的规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  (每点2分)
10.C  解析:考生要了解语句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断句的难点有:就(靠近,引申为去考试)、为高(以此表明高洁)、中(考中)、负(责任)、荣(荣耀)等,抓住这些关键点,揣摩全句句意,就容易断句了。加上标点符号为: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日:“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11.B  解析:B.“尚书令始于西汉,最初由宦官担任”错,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尚书令。
12.D  解析:D.“因大胆任用‘杀公掾’周震而生病让位”错,由“舒乃命之,而竟无患”“以年老,每称疾逊位”可知,魏舒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而是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
13.  (1)等到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众人没有能作出决断的,魏舒便慢慢筹划,他的意见往往超出众人议论之外。(译出大意给2分;“断”“徐”“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没有过。(译出大意给2分;  “论”“辞”“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因为魏舒年少聪慧,心里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证明这所宅子的吉相。”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体型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被乡亲看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时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胜任百户长,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魏舒不注重修养个人的节操,不做沽名钓誉之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鱼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乂对魏舒说:“你最终将成为宰相,但如今不能让妻儿免受饥寒之苦,我应该帮你经营生计。”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四十多岁的时候,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宗族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别去赴试,可以此表明高洁。魏舒说:“如果赴试而考不中,那责任在我,怎么能以不赴试窃取高洁的虚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学功课,一百天研习一部经书,因而成功通过答策。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卷起被褥就走。同僚中一向没有高论的人都面有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赞他。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常与部下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谋划罢了。后来恰逢人数不足,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道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满座无不震惊。无人能与他相比。钟毓感叹并向他道歉说:“我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你有如此好的射术;这难道仅限于射箭这一件事吗!”转任相国参军,被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等到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众人没有能作出决断的,魏舒便慢慢筹划,他的意见往往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是众人的领袖啊。”升任宜阳、荥阳二郡太守,任内很有声望。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以施政宽大仁惠著称。晋武帝因为魏舒清廉朴素,特意赐给他百匹绢。升任尚书,因公事应当免去官职,皇上下诏可用钱赎罪。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严名望,傣禄赏赐分给亲属,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陈留人周震多次被官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征召他的官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魏舒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魏舒做事一定先做后说,退职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没有过。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皇帝很是哀伤,赠了很多的财物来给他办丧事,谥号叫康。
14.B  解析: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诗人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且“诗人的主动问好”错,应是太白星主动向诗人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15.①首两句以极力攀登来烘托太白峰的高峻,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登攀的精神。②“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中描绘游仙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③五、六句有出世思想,末二句写诗人思想又回到现实,反映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④全诗描写诗人登山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愁闷心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6.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分)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2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2分)
17.A  解析: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18.B  解析: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子“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可知,战略思想应是“人、枪、款”,B项和C项相比,B项较为精炼。
19.D  解析:根据逻辑,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解决”与“问题”搭配,“缺乏”与“不足”重复。
20.①“拨冗”改为“隆重”;②“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改为“阅读”;④“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每点1分)
21.餐厨垃圾在经固液分离后,按固相和液相分别进行处理;  (2分)液相部分进行油水分离,油脂可制成生物柴油,污水再进行污水治理;(2分)固相部分在经挤压过滤、油脂分离后,通过厌氧发酵阶段将产生的沼气用于制压缩天然气,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肥。(2分)
22.写作指导:阅读材料,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自知者明,要正确认识自己。②每个人都可能存在认识的误区,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③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缺点与优点,而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人。④事物是对立而统一的,由缺点与优点共存,可以联想到攻与防、得与失、实与虚等辩证关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