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2-04 13:25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 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 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 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④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⑤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B. 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 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D. “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 性大有关系。
B.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
C.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 ,并向每一个人示善。
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 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 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 ,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
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无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有条理,这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
B. 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 其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
C. 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的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
D. 小说最后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了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
5.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6. 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 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 引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从长沙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80%。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18~24时;雨花区则为上午6~12时居多,其余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天心区外,其他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
涉及行人事故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长沙市交通事故统计图

(摘编自红网综合《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摘编自萍乡文明网《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有删改)
材料四: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对于交警来说,应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 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共同对规则的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材料二介绍了长沙市发生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管重罚是该地区交通管理的主要手段。
D.根据材料四可知,礼让斑马线的真正实现需要设定规矩并人人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说明要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根据材料二统计图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长沙市发生的涉及行人事故中,死亡人数超过受伤人数的三分之一。
C.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D.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岳麓区与开福区在夜间18 - 24时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50岁以上行人造成的事故率应该较高。
E.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 (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