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1-08 16:19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B.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人I田i中。
C.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冈此要追逐事物内在之真,包括真理、真性、真情。
D.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中国文人画创作始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巾国文人画之一脉。
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作者在论证文人I田-的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D.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止能量。
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巾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巾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铜茶壶
黄孝纪
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
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镶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把铜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
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亲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茶壶,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荼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膛口的火子上煨着。
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手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当然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时,一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的生计,自兹而始。
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痛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了,也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自己的病一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喝。每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们打招呼:“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浓茶。
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要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每年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的良药,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交从田间地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菊花茶,每年秋冬,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水,金黄透亮,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
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梁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品,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暖了乡音。
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饭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也是用滚茶冲洗一番,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才能缓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
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铜茶壶”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借此表现母亲的种种美好品质。
B.文章以“铜茶壶”为题旨在告诉读者,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事,从而显示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平易通俗、俗巾有雅,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感受到作品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文人气息。
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功能所在。
5.根据文巾内容,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两?(6分)
6.从文巾,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年,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同志“八一勋章”。
2018年3月27日,程开甲院士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百度百科——程开甲)
材料二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院士程开甲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
今年4月,《解放军报》介绍程开甲事迹。
军报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白澎湃新闻《101岁“中同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逝世》)
材料三
总有一些人,让你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英雄!
一生为国铸核盾,见证百年中国荣辱。从抱着“科学救国”思想,一腔热血出国求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坚定回国,到把生命奉献在西北大漠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和才智,再到晚年孜孜不倦,继续埋头科研工作……程开甲用“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何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曾隐姓埋名度过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设计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一生获奖无数的程开甲,对于荣誉,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程开甲身上的鲜明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回国后,面对一次次改变工作、调整研究领域,一再从零开始创业,程开甲始终心情愉快,服务祖国需要,坚忍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正是因为内心激扬家国情怀,程开甲一生忘我燃烧却甘于寂寞,也正是因为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程开甲才拥有了堪称传奇、万人敬仰的人生成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呼唤更多像程开甲一样的时代骄子,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熔于一炉、融个人奋斗于时代大潮,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自觉行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2018年11月20日中同纪检监察报《新时代呼唤更多“程开甲”》作者:石哲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开甲被誉为“中国核司令”,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加入巾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后.程开甲完全销声匿迹.隐姓埋名度过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问”
C.程开甲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事业,才拥有了令人称奇的的人生成就。
D.程开甲能设计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这其中有钱三强的功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程开甲用他志诚报国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B.从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到一再改变工作、调整研究领域,程开甲始终服务祖国需要,无怨无悔,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C.程开甲同志以中科院院十的身份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成为民族英雄,与他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
D.材料三扣住“英雄”二字.从多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程开甲的一生,并号召人们共同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
9.以上三则材料中,各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