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1-09 12:22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答案
1.B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这句偷换概念,因为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选B项。
2.A项,“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故选A项。
3.D项,“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表达错误,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故选D项。
4、D 小说主题应是做人要惜福。
5.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分别分析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的原因,然后分析云源大师有这样的变化的原因。“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感到欣慰。 
(1)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云源大师“威严”的特点,符合寺院住持身份;
(2)“威严”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
(3)“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能改,云源大师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感到欣慰。  
6.(1)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以剩饭为线索,贯穿全文,演绎出两位出家人的生活故事。两人都因家庭变故,出家为僧,历经磨砺,悟道明理,终得佛法。两人既自度,又度人,都是与佛有缘之人。
(2)从艺术手法上看,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意含“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粒小小的米,其中的功德、福报和须弥山一样深远高大,在佛法来看,世间上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3)从主旨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懂福、惜福才会有福,对细微之物不可轻易糟蹋,并且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来领受。7.C 本题中,“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45%”有误,材料一中说“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由此可见,材料一中的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材料二中说的是“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此处的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同。选项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8.BE,A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有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中说“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由此可知,“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项,“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有误,材料二中“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材料三第一段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9.题干问的是“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分析材料二中图表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11年的34.17%到2015年的39.90%,这几年间我国城镇化率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材料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材料三“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这说明城镇化率增长的速度快。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表数据看,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率增长的速度快。
(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年3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10.C 句中“遭逢”作“古人”的谓语,不要断开;“其道”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则以言达其道”与前文的“则以功达其道”结构的对称。
11.B 题中B项,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B题中B项,司马冏讨伐的是司马伦,司马伦抓捕了与司马冏共同起事的司马实和董艾,因此祖纳从司马伦手中解救的是司马实和董艾。
13.此题重点注意,仆:我;虽:虽然;故:所以;疾:担心;所以:表原因;陵上:凌驾国君;显侍左右:状语后置句;假:给予;阶:根源。
(1)我虽然没有才能,(但)不是正确的志向不确立,所以我担心自己(在)这个时代湮没而没有人知道,这是我自强不息的原因。
(2)祖约怀有凌驾国君的心思,现在在国君身边担任要职,给予他权势,(这)将成为祸乱的根源。
【参考译文】
祖纳,字士言,极有操行,善于清谈,文章的内容值得观赏。他性情非常孝顺,少年丧父生活贫困,他常自己做饭来赡养母亲。平北将军王敦听说了他的情况,送给他两个婢女,征召他任从事中郎。他后来转任尚书三公郎,多次升官任太子中庶子。他在官任上经常驳错纠正,很多都对时政有利。齐王司马冏树起义旗(讨伐赵王),赵王司马伦逮捕了司马冏的弟弟北海王司马实以及前黄门郎弘农董祚的弟弟董艾,(司马实和董艾)与司马冏共同起事,司马伦想要将他们都杀掉,祖纳上疏解救他們,(他们)都被赦免。祖纳后来担任中护军、太子詹事,被封晋昌公。他认为洛阳一带即将发生战乱,就到东南一带避难。元帝任丞相时,召他任军谘祭酒。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对他说:“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未尝听说他下棋。”祖纳回答说:“我也是以此忘记忧愁。”王隐说:“我听说古人如果受到任用,就用功绩来实现他的志向,如果怀才不遇,就用言论来表达他的志向。晋还没有一部史书,如果天下大乱,旧事将消失湮灭。你年轻时在五都长大,在四方游历,华夏后裔的成败,你都应当有所见闻,为什么不把史实记述下来并且剪裁定稿? 惠仲速写《风俗通》,崔子真写《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尚且都流行于世,成为身后的不朽之作。 我虽然没有才能,不是正确的志向不确立,所以我痛心自己在这个时代湮没而没有人知道,这是我自强不息的原因。何况国家的历史表明政事得失的情况,这能够兼济天下,为什么一定要下棋然后忘忧呢!”祖纳感叹说:“我并非不欣赏你的主张,只是力量不足罢了。”于是对元帝说:“自古小国尚有史官,何况大朝,怎么能不设置史官呢。”于是举荐王隐。元帝拿这件事寻问记室参军钟雅,钟雅说:“祖纳举荐的人才虽然有历史方面的才能,但现在尚不能任用。”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但是晋立史官一事,是从祖纳开始的。原先,祖纳的弟弟祖约与祖逖是同母所生,祖约与祖逖更加亲近,祖纳与祖约是异母兄弟,心中不满,就秘密报告元帝,说“祖约怀着凌驾国君的心思,现在在国君身边担任要职,给了他权势,将成为祸乱的根源”。旁人认为祖纳与祖约是异母兄弟,他忌恨祖约受到宠幸,就拿祖纳的奏表给祖约看,祖约像憎恨仇人一样憎恨祖纳,朝廷因此不再任用祖纳。祖纳闲居后,只是清谈、阅读文史典籍罢了。等到祖约叛逆,朝野人士都称赞祖纳有鉴别识人的眼光。温峤因为是祖纳州里父党,恭敬地任用他。温峤被当世重用后,盛赞祖纳能够分辨事理,任光禄大夫。祖納最终死于家中。
14.BC其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和诗歌的主旨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5.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6、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17、D,题中长年累月:形容经历很多年月;很长时期。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语境是“忽略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用“一厢情愿”。可望不可即: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句中不是否定句,用“可望不可即”。醍醐灌顶: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语境是“提出‘立德树人’”,用“振聋发聩”。百尺竿头: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境是“实力”,用“势不可挡”。
18、选B,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排除A、C;“愿望”的名词性更多,应该修改为“期望”,“自我认同”应该在“自我发掘”前,排除D。
19、选C,这一句话主要表达孩子们在灌输式教育下没有了欢乐的童年。
20、A项,“拜访”,敬辞,拜会、拜望、访问、拜见,用于自己对别人,此处用于别人对自己,不当。C项,“笑纳”, 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在自己收下别人的礼物,不当。D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句中说自己询问老师,不当,这三项都错误。B项,“拙作”,谦辞,用于自己。“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使用正确。故选B项。
21、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道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第一空根据后面一句中“像春节、儒家、老子、故宫、少林等词语悉数上榜”和前面“在认知度排在前100名的中国词中”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空根据后面一句中的词语,如,政治类词语:“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经济类的词汇“人民币”、“元”、“央行”,可知第二空填的是“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第三个空由前一句“被外国网友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词,后面一句中“新兴经济词汇也入选榜单”,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支付宝(或网购或共享单车)”等。
2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同时有给以材料对命题加以解说和拓展。首先分析命题“走过,才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学生选材的角度非常丰富,此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走”,提醒考生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平淡的词语背后蓄积深沉的情感,“才明白”立足于思考,“才”是一种顿悟,催我们奋进,促进我们成长。考生可以回味自己的生活,感悟成长的同时,更注重对自我的内化思考,提高思考评价的能力。考场作文最好有较为明确的写作主旨的揭示,这是文章的立意,考生可以做一个天空,即“走过……才……”,如走过泥泞,才明白晴天的可贵;走过风雨,才明白彩虹会升起;走过成长的岁月,才明白长大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有时可以从某个立意出发,去寻找相关的个别化的题材来表现;有时则可以从自己感触最深、最具独特个性的材料出发,升华出文章的主旨。走过,走过的不正是一段少年的时光吗?而从这一段少年的时光中,不是正可以悟出某种道理,作为未来生活的一面镜子吗?考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一个道理,感受一种情感,这是“走过”方能明白的。题干虽然没有文体方面的指向,但这则作文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考生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