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如东中学·栟茶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2-08 20:50
五、现代文阅读(39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15 分)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做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 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 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 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 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 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 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 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 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 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 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 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 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 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 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 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 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 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 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 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 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 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 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 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 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 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 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 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楞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 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 年第 9 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作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是更多地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13.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14.散文的题目“囚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6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2 )
①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 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 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 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 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 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 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 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 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 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 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③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 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 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 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 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④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 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 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 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 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 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 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 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 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 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学校就应该是摆脱名利、弘扬文化之地。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是与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背道而驰的。 C.“养士”是对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出能使“天下大治”的英才。 D.黄宗羲认为主管一地教育的官员对移风易俗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6.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阐释“以水济水”与“以他平他”的区别。(4 分)
17.理想的学校建设具体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5 分)
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2 分)
材料一:
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短片描述 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 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 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 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 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 情绪等。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 年 2 月 27 日,中国网)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 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 20 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 3%;到 2050 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4 亿人,老年化 水平将超过 30%。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 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症。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 眠失调等。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 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 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 10%~20%。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 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
材料三:
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支持是重要途径。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 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政 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 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 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 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新浪网)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D.空巢老人中有 60%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当前中国亟待破 解的社会命题。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从材料一看,短片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警醒冷落独居老人的子女们,希望他们继承并弘扬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B.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改善的问题,二是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的问题。
20.结合材料,概括说明除政府、社会需做出努力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来缓解空巢 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6 分)
六、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今社会发展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 在遥远的距离中隔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
语 文 Ⅱ(附 加 题)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40 分,考试用时 30 分钟,由选考历史方向的考生完成。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 22~24 题。(10 分)
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 季 五 代 诗 愈 卑 而 倚 声 者 辄 简 古 可 爱 能 此 不 能 彼 未 可 以 理 推 也。”《提要》驳之:“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 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 诗。然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由此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  分)
23.《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  词选集。在文学史上,被后世合称“温韦”的     ▲    、
  ▲  (人名),是“花间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3 分)
2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作者所认同的宋代诗歌没落、词作兴盛的原因。(4 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
A.“七擒孟获”是诸葛亮为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而发动的局部战争。几次擒放让孟获知道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但他对“和抚”政策不放心,总要编造不服的理由。
B.为医治高老太爷的病,高家子孙采用了各种迷信方法,“捉鬼”就是其中之一。觉新在这次活动中无奈地扮演着悲剧的角色,而觉慧却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C.两个掘墓人虽然粗俗,说话肆无忌惮,但他们简单的话语中却包含着真相。哈姆莱特正是从他们对亚历山大与凯撒大帝的调侃中,体味出生命深刻而严肃的意义。
D.当克罗旭告诉葛朗台,葛朗台太太已活不了一个月时,老头儿终于乱了方寸,他“敲着自己的脑袋,走过去,走回来”,向克罗旭哀诉:“你把我的肠子都搅乱了。”
E.每每想到海,桑提亚哥总是对它抱着无限的好感和深情。与其他渔夫不同,他不把海鸟、海龟、水母单纯地当成动物或猎物看待,而把它们当做人当做自己的朋友。
26.简答题。(10 分)
⑴《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曾提到一个人,说他 常对小厮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 贾雨村提到的这个人是谁?他后来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 分)
⑵阿 Q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但在现实中,他曾先后两次在无意间让赵太爷为他破了例——晚上点起了灯。
赵老太爷的两次破例,分别是因为什么事?有人说:这是阿 Q 无意间给赵太爷带来的“实实在 在的打击”。请简析人们这么说的原因。(5 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7~29 题。
①中国艺术家将衰朽和新生残酷地置于一体,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外,还在于传达 一种永恒的哲思。打破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在的鲜活中呈现。古是古拙苍莽,秀是 鲜嫩秀丽,古记述的是衰朽,秀记述的是新生,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秀是当下即在的此刻。似嫩 而苍,似苍而嫩,将短暂的瞬间糅入绵长的过去,即此刻即过去,也即无此刻无过去。同时,在苍 古之中寓以秀丽,秀丽一点,苍莽漫山,一点精灵引领,由花而引入非花,由时而引入非时,由我 眼而引入法眼,念念无往,在在无心。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
②元代画家曹云西自题《秋林亭子图》诗云:“云山淡含烟,万影弄秋色。幽人期不来,空亭倚 萝薜。”一个小亭孤立于暮色之中,寂寞的人在此徘徊,在此等待,多么宁静,多么幽寂,但是这里 却充满了无边的生命活力。你看那万影乱乱,盎然映现出一个奇特的世界,你看那藤蔓层层向上盘 绕,饶有天然奇趣。中国艺术正如禅所展现的境界一样,是要于极静处追求极动,要把聚集在生命 深层的活力掘发出来,在近于死寂的画面中,忽然有极微小而不易为人注意的物象点醒,一声蛙跃, 一缕青苔,数片云霓,似隐似现盘旋的青萝,等等,使沉默中响起了惊雷,在瞬间洞见了永恒。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
27.“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表现在哪里?请根据第一段文字,简要概括。(4 分)
28.请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元代画家曹云西《秋林亭子图》自题诗的用意。(5 分)
29.请结合材料,阐述“沉默中响起了惊雷,在瞬间洞见了永恒”的美学内涵。(6 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