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期末冲刺卷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2-16 21:31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待车
汪曾祺
书放在映着许多倒影的漆桌上。烫金字的书脊在桌面造成一条低低的隧道。将晚的车上堆积的烟灰太多了。车拼着命跑。可不是,表的声息都弱了。如落花,表的声息积满一室,又飘着,上上下下,如柳絮呢。
车过了一站,又过了一站。
好好儿坐着。椅子是一个好主人,它多么诚恳,多么殷勤。尤其对于一个单身的人,单身向天尽头走去的旅客。
书,随便挑一本看看的,也竟似很用功了。一口气看了大半本。
我们常在灯下大声读书,从前。我的声音若是高出了你的,你看一看我,低头拂一拂头发便用更高的声音赶过了我。我们在草地上读书,在大树下读书,在水湄,在花间,在火车上,还在待车室里。你看,云的影子从我的书上掠过去了,你看呐,它飞,飞过草场了。草场上有花牛刍料,流动着云影的清风,洗了它的背,又洗了它项间的铃与铃的声音。
还早呢。啊,书上的字全没有了。它们飞出去了。像到室里来啄食的小雀一样飞出去了,剩得一方模糊的白色。怎么?一两分钟里天竟暗了。屋瓦上有羽毛的声音,窗外原来就下着雨。一天如玉屑般的小水珠。江南黄梅天气。火车前面的巨灯照在雨里一定好看极了。一声汽笛,火车压地驶过,天是那么灰灰的,看来却异样的白。车上人不会知道。窗子落下,玻璃上极微细的琮铮,像小雨吸进厚绒的帷子里了。
取下一个小皮包,想下站时要不要换一双鞋。
——车上开丁灯,先生!——噢。
抽一支烟吧,烟头红火如萤火虫飞在五月的故都。
“你再看书!天都黑了呢,又不许开灯,不爱惜眼睛。我开。”
“你开你开,我不看了。莫开,你看蓝天边那颗大星!莫开莫开。”
“你看吧,让星星陪你,永远陪你。”
——啪地关上窗子,拉上帷子。
“笑什么,我不是星!”
车过了一站又一站,车载得我们多远多远。
车在雨中奔驰。鞋到底换上了。街石在灯光下发亮,一街的人都换了鞋,从火车上下来
的脚多半湿了,换了鞋的都觉得自己特别干松,于是走的比谁都快。
敲门了。
“谁?”——“我。”——“那么,我在家里!”
“你这人!我说把雨衣带在箱子里,才多重,.没几天,不带!’不带!你看,头发上的
水都滴到人脸上了。”
门开了,又关上,(假定没有仆人吧)开门的听敲门的关门。
一个年轻,不懂事,一个年轻懂事太多。因此常受埋怨,为感谢报答这种埋怨,于是更
不懂事。
雨落着,但江南正有极好的春天。
因为想不出什么事情做,把买来准备在火车上看的书拿出来看看。一看,半本就翻过去了。“唉,怎么办呢,明天?”看看装订得那么好,印刷得那么好,简直是专为送人用的。一个人随随便便的竟看得一半本了,真不应该!阖起来。阖起来。躺到床上去胡思乱想一阵吧。时间多呢。
春假一放,学校就显得特别大。宿舍,课室,连那个空场子,都放大了。假前一日,同学都走尽了。所有的床上全是光光的,只有一张床却好好的铺着。一个白绸的大枕头,满绣着花朵,我的头埋在各种花朵里。
我明天也要走了。但若是明天下雨,便可托辞不走。我真希望下雨。
见鬼!看看表,早着哩,又被自己捉弄了一次。笑了笑。干什么呢?行李不须多带,小
皮包里的东西理了又理,再没有什么可理的了。过的是种什么日子:真令人发愁。
“你来?”
“送人。”
“为什么不好好睡觉?好,我买票去,等下陪你送人。”
车站,月台,路警,上车,小小手绢,在空中摇着,间或有一点泪痕,也干了。车头吼着走了,上面和侧面同时喷出白云,白云,白云。……书放在桌上,分在两边的纸页形成一个完全的对称。
我们这一月旅行,你说,到哪儿去好,我不说,有你的地方都好。
笑什么,我不是星星。你是!星星被我摘来了。
…………
“先生,车不开了。”
“不开最好,好极了,——啊,不开了?为什么?”
“不大清楚,谁知道是为什么呢?”
侍役说完了话,竟自走了。待车室里玻璃窗上全是水,外面景物模糊,如一个满眼泪水的人所看见的天地一样。路警对于车辆太熟悉了,全不发生兴趣,在泥与水的月台上来往的走,黑色的雨衣沙沙的发声。
我怎么办呢。
回去。没有雨鞋,没有雨伞,头发里的水流到脖子里。好像回不去。
回去,用一张素纸写了“待车室”三个字贴在墙上。
灯下大声读书。我的声音若是高出了你,你看一看我,低头拂一拂头发,便用更高的声音赶过了我。如今“我”也是我,“你”也是我,一个镜子里,一个镜子外。
书帮助我们过了多少日子,读着,又平放在桌子上。
先生,你请坐坐吧。你累了呢。是呀,你忙得很。你一天到晚老是跑来跑去,真是!椅子是多么一个好主人呀,它多么诚恳,多么殷勤。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有删改)
12. 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13. 文章中多处提到“雨”,请简要分析“雨”在文中的作用。
14. 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15. 这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试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式。
【答案】12. 通感,将视觉和听觉相通,表现表的声音;把表的声音喻为“落花”“柳絮”,具有一种悲凉感,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13. 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本结构严谨;推动情节发展,如雨中回家后的埋怨;烘托人物心情,如希望下雨不走,表现“表”对江南的不舍。   
14. 是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敏感细腻,孤独寂寞,不舍江南。   
15. 大量内心独白,较少写实;时序穿插倒置,界限模糊,表现意识的漂流;第一、三人称之间的穿梭转换;直接引用、间接引用,自由变化。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小说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首先要理解划线句子:可不是,表的声息都弱了。如落花,表的声息积满一室,又飘着,上上下下,如柳絮呢。语句重要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句子中也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的体现了时间就如同落花一样,一去不复返,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感伤和痛楚。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作用分析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主要从情节上,“雨”在文本中线索的作用来分析,从主题上寄托了作者对江南雨季和江南环境的留恋和不舍之情。总之,考生从情节结构、人物心理角度进行作答本题即可,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灯下大声读书。我的声音若是高出了你,你看一看我,低头拂一拂头发,便用更高的声音赶过了我。如今“我”也是我,“你”也是我,一个镜子里,一个镜子外。以上这句话在文本中出现过两次,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读书人(学子)的形象。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充满幻想”的性格特征。从文中:我明天也要走了。但若是明天下雨,便可托辞不走。我真希望下雨。见鬼!看看表,早着哩,又被自己捉弄了一次。笑了笑。干什么呢?行李不须多带,小皮包里的东西理了又理,再没有什么可理的了。过的是种什么日子:真令人发愁。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从:我们常在灯下大声读书,从前。我的声音若是高出了你的,你看一看我,低头拂一拂头发便用更高的声音赶过了我。我们在草地上读书,在大树下读书,在水湄,在花间,在火车上,还在待车室里。你看,云的影子从我的书上掠过去了,你看呐,它飞,飞过草场了。草场上有花牛刍料,流动着云影的清风,洗了它的背,又洗了它项间的铃与铃的声音。可以看出我作为一个将要离别同学的人的孤独寂寞的形象。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赏析的能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本题干的要求是:这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试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式。根据对以上题干的把握,从小说的特色上看,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话,也有内心的独白,小说的结构安排上也很有特色,情节的推进上也富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不是按照开端、发展、高超和结局去写的,而是随性而发截取生活中的一件事,以上都是小说的艺术特点,考生可以根据对小说的综合把握去作答即可。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让历史留声在媒介融合时代
张涛甫
人类的记忆是社会性的,即便是那些个人性的记忆,也离不开社会性的规约,没有社会性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也是脆弱的。正因有社会框架的结构性规约,成就了社会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凭借语言、文化、媒介的记录而留存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过往和历史记忆。
但是,记忆不可能全方位、毫无遗漏地存留,即便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历史记忆存留下来。记忆意味着遗忘。对于人类而言,遗忘是一种宿命,抗拒不了,规律摆在那里,难以逆行。
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可以让记忆得以延续,但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作为社会性的“他者”,它们在帮助人类记忆的时候,不得不对记忆进行选择,与原始真实之间,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广播媒介作为声音的媒介,其技术优势和劣势均是突出的。只不过,这种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的声音优势体现在它对空间的超越,以及对声音现场的卓越表现。后来,随着电视媒介的崛起,广播媒介的优势式微,及至全球共享的互联网崛起,广播媒介的优势变得愈加狭窄。在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市场版图不断收窄的情势下,广播凭借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精准耦合,稳住了阵脚,抓住了目标受众,实现止跌企稳,有时会出现局部反弹。通过这种努力,将广播的技术优势和社会生存能力发掘到极致,不能不说是激流求生的奇迹。
上海东广新闻台打造的《历史上的今天》节目以打捞记忆的方式,将历史上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重新拉回到当下,借助对新闻的再生产,加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而且,《历史上的今天》节目充分发掘了声音媒介的优势,将那些早已“失忆”的声音,重新打捞出来,让当下的受众穿越时间的隧道,重温当年新闻现场,强化人们对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记忆。比如,7月1日这一天,《历史上的今天》穿越时间隧道,让人们的记忆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接。节目调出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英国王储查尔斯、中国军方指挥官谭善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现场声音,激活了人们的集体记忆。
上述努力,让今天与历史上的今天实现穿越式对话,借助鲜活的历史记忆,用声音媒介的独特魅力,强化人们对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这种精致的时间嫁接方式,是一种新的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媒介融合时代寻找新的媒介战略定位的可贵努力。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6. 请解说文中画线句子“记忆意味着遗忘”的原因。
17. 请说说广播媒介与其他媒体相比的优劣势。
18. 请简要概括《历史上的今天》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作出的努力。
【答案】16. (1)记忆不可能全方位、毫无遗漏地存留;(2)媒介记忆是有选择的。(3)媒介记忆有时空限制。   
17. 优势:(1)能超越时空限制;(2)可以让声音现场表现。劣势:(1)缺少电视媒介的鲜活画面;(2)无法与互联网一样的全球共享。   
18. (1)利用广播技术与市场精准耦合。(2)抓住目标受众。(3)今天与历史的时间嫁接。(让今天与历史实验穿越对话)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考生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去,然后顺着对题干的理解,到原文中筛选信息即可。本题题干要求是:请解说文中画线句子“记忆意味着遗忘”的原因。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对原文内容的把握,考生要到题干中在原文的体现去筛选整合,可以有如下的筛选:对于人类而言,遗忘是一种宿命,抗拒不了,规律摆在那里,难以逆行。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可以让记忆得以延续,但语言文字以及媒介工具作为社会性的“他者”,它们在帮助人类记忆的时候,不得不对记忆进行选择,与原始真实之间,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考生可以根据对以上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分析和概括能力。考生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去,然后顺着对题干的理解,到原文中筛选信息即可。本题题干要求是:请说说广播媒介与其他媒体相比的优劣势。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到原文去筛选广播媒介的优势和劣势:广播媒介作为声音的媒介,其技术优势和劣势均是突出的。只不过,这种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的声音优势体现在它对空间的超越,以及对声音现场的卓越表现。后来,随着电视媒介的崛起,广播媒介的优势式微,及至全球共享的互联网崛起,广播媒介的优势变得愈加狭窄。在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市场版图不断收窄的情势下,广播凭借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精准耦合,稳住了阵脚,抓住了目标受众,实现止跌企稳,有时会出现局部反弹。通过这种努力,将广播的技术优势和社会生存能力发掘到极致,不能不说是激流求生的奇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原文中去筛选和整理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是:请简要概括《历史上的今天》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作出的努力。广播凭借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精准耦合,稳住了阵脚,抓住了目标受众,实现止跌企稳,有时会出现局部反弹。通过这种努力,将广播的技术优势和社会生存能力发掘到极致,不能不说是激流求生的奇迹。让今天与历史上的今天实现穿越式对话,借助鲜活的历史记忆,用声音媒介的独特魅力,强化人们对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这种精致的时间嫁接方式,是一种新的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媒介融合时代寻找新的媒介战略定位的可贵努力。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七、作文
19.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作文。
每年钱塘大潮来临之际,都会成为一个新闻热点。大潮涌动,是观潮者、弄潮儿的节日,也是很多家庭和部门担忧的时刻。
每当社会大潮来临之际,情况也大体如此。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
【答案】时代浪潮下的共存
微、轻、浅、快与古朴厚重,潮流与传统,时尚与经典……在本次的话题中,两方貌似森严对垒的词汇,让我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摒弃浮华,选择经典。
然而,现实生活永远不是非对即错的算术题,尤其当我们身为局中人,每天面对海量信息的包围时,更难 从中 把握自我。作为技术变革引发的时代潮流——微阅读,在可预见的未来绝不会衰退;而我们对传统文学的“热忱”,也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如我们会报以极大的热情去讴歌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箪一瓢足矣”都被冠以神圣的光环,而当我们真正体验到这种生活时,却甚少能发出源自内心的赞叹——知青一代,大抵是很少会对过去讴歌的。现代物质社会的种种享受,使我们对先贤的向往只能永远停留在精神世界。而当社会经历口头、手写、印刷和电子四个传播时代后,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此时“深”与“浅”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信息的旋涡中学会自救、冲浪然后享受。
除去技术上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时至今日一个无法回避且略显尴尬的问题正呈现在作家面前:“读书的人”与“读书人”,早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这种分歧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明中期,如群众喜闻乐见的《金瓶梅》,自然不是以文以载道为目的。事实上,从汉赋至唐诗,从宋词到小说,传统文学本身就存在一个一步步走向大众化的过程。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现代媒介的出现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将这种改变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读书不再是士人的垄断,士农工商泾渭分明的等级早已打破,阅读——正如早年某个关于余秋雨文集的段子一样——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和吃饭、穿衣、旅游并列的事情。那么阅读最本初的面目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为何而读?
我们读书,其高尚的目的在于:每一个读书的人,除了拥有现实世界之外,还会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那一份悲欢离合,然而,我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加惠于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显现的人格,让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读书,其庸俗的目的在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随心所欲的读书观,也许用林语堂的话来解释最为合适:“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
或者用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读书时的感悟来解读,其夫妻相对展玩咀嚼,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一面品茗读书:“……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种境界我们有时候可以领略到,亦是微阅读最大的乐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很简短,但是却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本题材料是:每年钱塘大潮来临之际,都会成为一个新闻热点。大潮涌动,是观潮者、弄潮儿的节日,也是很多家庭和部门担忧的时刻。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材料的中心是“大潮”,人们的表现是“弄潮儿”。结合对现实的把握,后面材料的提示是:每当社会大潮来临之际,情况也大体如此。所以我们就能挖掘材料的内含了:风险与机遇。所以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做时代的弄潮儿、时代发展的阵痛、风险和机遇同在、谨慎对待风险、大胆改革创新等,以上都可以是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在写作的时候,时刻扣住对材料的理解,在写作内容中要充分结合现实,这样作文才能作答内容有深度,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