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5-22 15:34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祖先按照生活的自然环境,创造了民族文化,随着经济、政治情况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上层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个部分还是从民间文化这个基础里去提取、升华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隶属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但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成为民族艺术的元气。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譬如半坡出土的人面双鱼纹彩陶及陶盆边上的等距纹饰,是否就是以鱼形图案表现一阴一阳相合的太极图的雏形呢?是否与相传是伏羲所制的八卦符号有着联系呢?又如甘肃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一古代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思想明显地传承自古代哲学。
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部分民间工匠被吸收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所谓“上层艺术”先秦两汉的宫廷显贵兴建祖庙祠堂、宫室楼阁,在厚葬风尚影响下制作青铜器、陶器、墓室壁画、砖雕石刻等。这些非民间艺术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因为创造者来自民间,在内容与造型上仍具有民间艺术朴厚、阳刚的风格,充满了宏大的生命力。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这些专业技师的作品,其内涵及审美意识显然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民间工匠的作品则仍保留民间艺术的趣味和造型风格,民间艺术与广大平民共存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进行创造,发展成一套深厚而丰富的艺术系。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配搭的,历代百姓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上的追求。如喜事的民间艺术品尚红,丧事的尚白;也有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更自由、更意念化。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是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
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是严肃而迫切的课题。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间艺术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几千年,虽没被正史记载,却是民族艺术的元气。
B.上层文化从民间文化基础里提取了大量的营养,并加以改进,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C.民间艺术品与非民间艺术品在内容与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工艺上后者要求更高。
D.社会发展带来了民间工匠的分化,部分成为专业技师服务于上层社会,部分仍在民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主题、工匠、色彩、造型四个方面论证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第二段以较多的实例论证民间艺术的主题源于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
C.通过分析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民间艺人和专业技师的区别,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指出了珍惜它、发扬它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两汉的青铜器、陶器、墓室壁画等工艺精湛,风格质朴、浑厚,是民间艺术珍品。
B.民间艺术所创造的形象接近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体现了创造者的意念,观赏性强。
C.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内涵和审美上无法与专业技师的作品相比。
D.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主题明确,色彩丰富,造型手法多样,体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个个观点在乌镇碰撞,一项项最新科技成果在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亮相。“乌镇热词”掀开了通往未来大幕的一角。
“5G”是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5G高效地利用现有网络频段以及占24G以上的毫米波频段,从而提供前所未有的速度。据专家预计,到2025年,5G将覆盖全球40%的人口,也将成为互联网创新的关键驱动力。高速度、低时延让创新充满想象力,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看高清,速度的量变会引起质变。未来人们可能会体验难以想象的场景,比如回到过去、走到未来、星际旅游,这些需要大量数据交互的场景都可能实现,5G的超高带宽带来的高清显示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在本届大会上,搜狗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先进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融合”成为本会另一关键词。
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占整体网民数量的26.3%。而相比城镇地区72.7%的互联网普及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6.5%,乡村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巨大缺口,“农村”成为本届大会的又一关键词。
(摘编自《5G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农村新市场——“乌镇热词”勾勒未来》,《经济日报》2018年11月9日)
材料二:
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由我国倡导并每年在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举办的世界性互联网盛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谍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乌镇,现在外表依旧古朴,但内里透着互联网的潮流范儿。
迈进乌镇景区,检票口用的是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处理仅需0.6秒;想坐游览车或摇橹船,由于安装了定位系统,手机可一键呼叫;入住酒店无需前台人工登记,通过自助设备登记办卡并刷脸即可入住,房间机器人通过声音指令控制窗帘、电视……此外,阿里无人超市、垃圾捡拾机器人等26项智慧化项目也已在此落地。乌镇改变了破旧落后的面貌,成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学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幸福小镇。
乌镇自2014年首次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以来,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与世界交流的窗口。5年来,乌镇着力发展互联网产业,502家互联网及相关企业集聚乌镇,这座“智慧小镇”逐渐成为浙江信息传输最为繁忙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8日)
材料三: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7日至9日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和活力。
中国“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多国、多地区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英国专家认为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非常符合互联网的本质,互信共治是一种共赢的方式;肯尼亚专家认为世界各国要在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领城加强合作,最大化地利用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墨西哥专家建议各国还需共同打造坚实的数字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以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俄罗斯专家分析到若想推动数字经济,就需保障各参与方普遍融入网络空间,在这一过程
中遇到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各国应该携手合作运用全球信息技术资源,使网络空间治理更加国际化。
(摘编自《网络空间需要互信共治》,《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1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的高速度、低时延,让创新充满想象力,能让速度的量变引起质变;其超高带宽带来的高清显示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B.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推出,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互连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成果。
C.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因与互联网结缘,由一个破旧落后的小镇蜕变成了信息传输繁忙的现代化“智慧小镇”。
D.中国提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积极回应,各国政府在互联网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营造了充满生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融合”“农村”等热词勾勒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融合的面貌,展现了科技和产业变革对未来的影响。
B.我国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还有很大差距,农村互联网市场的缺口较大,表明农村互联网的发展空间很大。
C.乌镇的变化说明,互联网正以独特的创造力改造着现实生活,城镇的现代化进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密不可分。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络治理问题剧增,世界各国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实施共治策略,共同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6.以上三则材料中,《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远方
芦芙荭
冬日的中午,奶奶和孙子躺在房山的花躺椅上晒太阳。
天气好暖和。太阳就像那狗的舌头,一点一点地从他们的身上舔过,舔得他们身上的毛孔都一个个舒展开来。
远处的山一座连一座,也极舒服地蹲在那儿晒太阳。
奶奶真的老了,和孙子正说着话呢,眼睛就眯上了,随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
孙子觉得很无趣。以前爸妈在家时,院子里可热闹了。吃饭时,只要在场院里摆上桌子,那鸡呀狗的,都欢叫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那做生意的就把车停在场院中,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买货不买货,都会围着那蹦蹦车叽叽噎噎地说个不停。可现在,那份热闹一去不返了。爸爸妈妈去了远方,门前的树上连只鸟都不落了。孙子将手里握着的土坷垃掷向树时,听到的只是“叭”的一声响。
孙子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跑到场院边对着一棵树撤了一泡尿,再用脚将一粒石子踢飞出去,那粒石子就像一只鸟一样在空中飞了好远好远,突然就中了弹一样,一头栽在前面一座楼房的房顶上。孙子不害怕——就是那石子砸中了那楼房的玻璃,也没什么可怕的,他知道,那也是一座空楼房——房子的主人也像他的爸妈一样,出远门了。
孙子孤寂地坐在躺椅上,眼睛迷惘地向远处的那座山看去,很无助的样子。突然,孙子的眼睛亮了一下,仿佛黑夜里飞起的一星火。他连忙摇醒了奶奶。“奶奶,你看那山上是啥?”孙子其实还很小,对啥事都有些好奇
奶奶睁开昏花的眼睛,脑袋还有些迷糊。太阳有点耀眼,她就手搭凉篷向孙子指的方向看去。
奶奶说,那是寨子,从前住土匪的;后来土匪走了,村子的男人就去那里躲抓壮了……
孙子有些急了,说,不是,不是。那我知道,你都给我说一百遍了。我说的是那儿,你看,是那儿。奶奶再次抬起昏花的老眼,这次,她顺着孙子指的远方看了好久。
噢,你问的是那东西。那是炼铁炉。1958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大炼钢铁,吃共产主义饭呢。
不是不是,这你也说过了。奶奶,我说的是那东西。
奶奶这次看得很认真。山里的许多事,是给孙子讲过的。但讲过也就忘了,再有机会,她总会又讲,过去的事她记得太清楚了,眼前的事,她反倒有些记不住了。再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寂寞了总得说点什么吧。
奶奶看了一会儿,忽然间恍然大悟。
对了,对了。你问的是那东西?我以前怎么就没和你讲呢?那是碑。那年修从山里到山外的公路时,半拉子山崩了,死了好多人……这次,奶奶讲得很投入,她讲着讲着,老花的眼里意然有了泪。
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可当他看见奶奶眼里的泪时,口气软了许多。
奶奶,你怎么又哭了?每次你一讲到那碑,那公路,你就哭。
其实,在到奶的心里,她恨着那条路呢。那条路夺去了她丈夫的命,又是那条路,让她的儿子和媳妇背井离乡去了山那边,丢下年迈的她和年幼的小孙子。有时她想,人要那么多的钱做什么?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好哇!可儿子和媳妇不那么想。他们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一道,年初出去,年尾才回来。
孙子有些不依不饶。奶奶,我是问那个地方的那个东西。
奶奶用手抹了抹泪,只好又抬起头向远方看去。奶奶根本就看不清那远处的东西,地老眼昏花的,常常把眼前的树当做人呢。她之所以能把远处每一座山上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是因为那每一件事她都经历过。她是凭着记忆向孙子述说呢。
奶奶看了好久好久,当然什么也没看清,终于有些泄气了。孙子呢,他一直以为他看见的是从山那边走来的人呢,看了许久,才明白,那不是。他也有些泄气了。
奶奶的呼噜声再次响起时,孙子也睡着了。
太阳很暖和,一串口水正从孙子的嘴角淌下来,有一瞬间,太阳光刚好照射在上面,竟然是那么晶莹透亮。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奶奶和孙子晒太阳起笔,以阳光下口水从孙子的嘴角淌下作结,看似充满温情,实则表现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孤寂。
B.“孙子有些急了”“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孙子有些不依不饶”等,这些情态的描写,引出一段又一段故事的讲述,颇具匠心。
C.奶奶有些泄气了,是因为看了好久好久,也无法看清远处的东西;孙子也有些泄气了,是因为想看到从山那边来人的希望破灭了。
D.小说选取乡村生活情景,用家常闲话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下乡村生活的悲苦忧愁,蕴含了作者严肃的思考、深切的担忧。
8.结合全文,说明“远方”在小说中的含义。(6分)
9.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