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6-03 09:35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杀  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聊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为,各得其所。
靠墙根的一头,一个老头双手拢在袖管里,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尊蜡像。他面前有一张能折叠的四方桌子,桌子对面也放着个马扎。桌子上画着棋盘,棋盘里填满了棋子。旁边的香樟树上挂着块一尺见方的硬纸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五块钱一局。偶尔有人坐到他对面,说杀一局,他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每每不到十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老头儿伸出细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闪烁地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出的草芽。小子飞快地上马、出车,攻势迅疾凶猛,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巧妙地避其锋芒,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你是学生伢?”老头儿问了一句,小子“嗯”了一声。“咋不去念书?”老头儿又问。“杀棋就杀棋。”小子没好气地回一句。老头儿又迟疑了一下,杀棋就杀棋,这分明是他自己平时跟别人说的话,走棋时他从不让别人问长问短。
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老头儿偶尔瞟一眼小子,真的再也没说一句话。老头儿用连环炮配合一匹马在对方阵营内形成掎角之势,只等家里的士角炮打掉对方一个士,即可置对方于死地。然而,他像一个武林高手任凭对方刀光剑影在面前上下飞舞,却只是左避右让,就是不出手。
小城人都不知这个老头儿的来路,只知道他偶尔也做些收破烂的营生,那是一连几天无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刚刚在这里摆棋摊时,生意还不错,跟他对弈的人也不少,观战的人也多,后来因为棋艺悬殊,棋摊就逐渐冷落了。他也试图输过棋,因为他演技不高明,让赢棋子的人觉得憋屈,备受侮辱似的,久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棋摊。
小子的额角上已经冒出粗大的汗珠,他把另一门炮调到自家河界中位,打算用双炮连环射击,从对方中位撕开一道口子。这时,老头儿只要撤回一车保住护驾马,小子即使硬拼也将无济于事,然而,老头儿回撤的车偏偏别住了马腿,让小子将了军。老头儿抓耳挠腮无比遗憾地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说你可以出帅。老头儿说你赢了,我的帅动不了,如果要动帅,就算我输,我从不动帅。小子这才看见老头儿的“帅”被一根螺纹钉固定在桌子上。
小子拿着五块钱朝学校方向走去,邮局斜对面是一所重点高中。老头儿一边把桌子折叠起来一边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志得意满地把五块钱在空中扬了扬,头也不回,一溜儿小跑地去了学校。
“我陪你杀一局。”五年后一个寒假,小伙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一眼就认出小伙子,尽管他头发理短了,皮肤白净了。
“五块钱一局,你先请。”
“那年差点儿我就逃学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又“啪”的一声架起当头炮。
“杀棋就杀棋。”老头儿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细节描写表现了因棋局上明显处于下风和怕别人追问逃学,学生内心的紧张不安和焦虑心理。
B.“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动作描写表现了学生棋局扭转后并打算回到学校时的如释重负、轻松得意的心理。
C.老头儿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主要突出了老人因不慎输棋而无比痛悔、心犹不甘的形象。
D.五年后一个寒假,小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下棋,表明小子在老人的帮助和生活的磨炼中更加成熟,并懂得感恩了。
1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6分)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
14.试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选自2017年5月10号《文艺报》)
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说的“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包括“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B.作者认为,文学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所以,批评家没有被作品所打动并产生感觉这一基本前提,那么,其技术再精湛,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批评。
C.作者以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例,表明对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进行文学创作,而且文学创作不会因为文学批评而有任何改变。
D.在作者看来,文学批评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不会使作家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产生的严重后果。
16.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3分)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1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之所以受到好评,就在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19.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其目的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20.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加以简要概括。(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