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7-03 17: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①,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B. 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C. 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D. 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 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 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 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 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 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寇强盗众多,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2)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句子意思为----后来袁绍出兵作战到黎阳县,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后绍治兵黎阳为省略句,治兵于黎阳;次于延津,次是驻扎。各自断开。排除C、D。天子在许,许,是地名,许昌,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乐》错误,应为《易》。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理解错误,原文为“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曹操只是犹豫不决,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并没有认定。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受遣,被遣放回去;寇盗,贼寇强盗;去,离开;自娱,自我消遣。(2)傅,辅佐;变易服乘,改换服装车辆;驱逐,追逐猎物。
译文:崔琰字季圭,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热衷于武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缺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出兵作战到黎阳县,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为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生活状况,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去计算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您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日忆李白①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天宝三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两人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长安,此诗即作于天宝五年或六年春杜甫居于长安之时。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著名诗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②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此诗为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②秋水:秋日风波。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颈联,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作者思念友人,想象友人也在思念自己,上下文互含其词而见意。
B. 第二首诗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罩上一层愁绪,暗示李白正处于命运的秋天,经历着人生的颠沛流离。
C. 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D. 两首诗都是律诗,颔联和颈联对仗;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情韵绵绵,足见二人的深厚友谊。
15.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不同:第一首着重从诗歌成就上高度评价李白,如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诗的风格清新俊逸;第二首着重从命途的坎坷这一方面为李白蒙受的冤屈鸣不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描写”错误,“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道出了自古以来有才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做这类题要先弄清诗歌题材,理清诗歌的思路,在作品中寻找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结合意象,判断感情。分析题干可知,本题实际包含两问,即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作答时不能遗漏。首先看相同点:第一首诗颈联写诗人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色,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思情;尾联用诘问语气写诗人的热切希望,把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回荡着诗人的无限思情。笫二首诗首联中,诗人在凉风乍起、景物萧疏之时,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却表现出诗人对李白最深切的怀念。综上分析,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其次看不同点:第一首前四句,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从诗坛地位上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解释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思想情趣卓异不凡:第三、四句从诗歌风格上,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风格清新俊逸,像鲍照那样俊逸。第二首最后两句“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意思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主要是写李白的坎坷命运,为李白蒙受的冤屈鸣不平。综合上述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说家住在湓江低洼潮湿之地,只能看到“_________”,从早到晚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借此抒写贬官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情。
(2)韩愈《师说》中认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是对待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而一般人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其中“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黄芦苦竹绕宅生    (2). 杜鹃啼血猿哀鸣    (3). (2)(犹且)从师而问焉    (4). (而)耻学于师    (5).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本题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芦、杜鹃、焉、庙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