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衡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新高三摸底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7-25 16:42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4 个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 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 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 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
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 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 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 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 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
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 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 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舍 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 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 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 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 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 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 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 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 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 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 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 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 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 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 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 个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 ①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五、七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②汀洲:水边 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的故乡江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 大。
B.  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C. 颈联从声色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之时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中的情景。
D.  此诗通过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体现出诗人 丰富的生活经验。
15.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孟 子 · 鱼 我 所 欲 也 》 中 说 , 虽 然 一 点 食 物 即 可 关 乎 生 死 , 但 若 “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即便是乞丐也 会拒绝。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3)《离骚》中“  ? ”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 影,应让学生不但有美的感受,而且有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增益、真和善的升华。因此,思政课应               ,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述,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 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 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 )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             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 的事例,这样 的例子看得见、摸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 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 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                。“思政课就像盐,最好的方式是 将盐融入到各种食物中,让学生自然健康地吸收。”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 应让学生不但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而且有美的感受。
B.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学 生不但应有美的感受,而且应有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增益、真和善的升华。
C.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 让学生应有美的感受,而且应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
D.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 影,学生不但应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而且应有美的感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近",也应求"新";既要求"精",也应求"实"。
B.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
C.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既要求"新",也应求"近"。
D.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实",也应求"精"。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滋有味 翻来覆去  耳闻目睹   捕风捉影
B.津津有味    呶呶不休   耳濡目染   浮光掠影
C.津津有味    呶呶不休   耳濡目染   捕风捉影
D.有滋有味    翻来覆去   耳闻目睹   浮光掠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5 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 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 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 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 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21.人与自然和谐带给我们身心的健康生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诗佛”王维参 禅悟理, 对此有深刻体悟,其诗作如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请你细细体悟下 面这首诗,将其首联或颔联改写为一段写景的文字,展现你眼中的自然之美。(6 分)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要求:不少于70个字,合理想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前,福州市某小学 8 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提了一个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情况是这样的: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既然江河里的水都蒸干了,羿是怎么蹚过大河的呢?
小冯提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不少网友对小冯的思维品质表示肯定,也有网友为他解答疑问。之后,何女士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了反映,媒体对小冯提的这个问题也作了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南方都市报》 2019 年 06 月 15 日)
请你给小冯的母亲何女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观点或 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