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全国卷24省9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0-10 09:20
参考答案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沟通妥协是温和知识分子所稀缺的”偷换概念,原文是“善于沟通妥协的温和知识分子是一个稀缺品种”。
2.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道家文化基凶的痕迹”表述不当,文中“这种文化基凶”指激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老子》里面的观点与之相反。
3.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了《老子》的理论及温良之人的表现,继而提及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整体趋向激进,并未交代他们激进的具体表现是“‘无孔不入’地把社会改良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C.忽略了前提条件,第三段“激进文化思潮其实没什么问题”的前提是“如果能够与更加温和以及有很大影响力的其他思潮综合在一起的话”;D.强加关联,“极端保守与激进的自由主义匹配”未必导致“蔡元培的社会关怀不具有足够的包容性”,文中并没有论述两者的联系。且原文表述为“对于蔡元培先生和胡适先生,我们很难说他们不是激进的知识分子,也很难说他们的社会关怀具有足够的包容性”。
4.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违法成本低廉,使白媒体造假加剧”不属于自媒体造假乱象,而是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
5.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铁杆影迷粉丝”属于偷换概念,原文是“自媒体本身拥有一群铁杆粉丝”。
6.不同:①材料一侧重从实用性方面,探讨自媒体借助平台盈利的模式;(1分)②材料二揭示自媒体、平台、广告主为牟利而造假或纵容造假,读者感知到内容质量下降;(1分)③材料三介绍治理自媒体乱象的三个途径。(1分)
好处:三则材料分别从自媒体盈利的正确路径、造假的根源及危害、治理乱象的措施三个角度切入报道,(1分)体现了新闻报道突出一点进行挖掘的特点,(1分)三则新闻使读者对自媒体造假的前因后果有了更深的了解。(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筛选新闻内容,再比较报道角度。归纳概括新闻内容时,要抓住关键内容,归纳层次要点,再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报道角度时,要抓住新闻的中心内容,冉把握新闻采用的手法,最后分点作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分别指出每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或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7.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离家再远,也不能忘记美丽的家乡”对主题概括不全面,本文还反映了“回归”的大主题。
8.①渲染了一种涛意的氛围。永州火红的枫叶,武陵灿烂的桃花,都呈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诗意。②表达了人物盼归的主题。“桃花”既呼应了桃花源的典故,也能让读者联想到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委婉呼应了小说主题。③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枫叶来自“我”的家乡永州,桃花来自长官家乡武陵,文中描写枫叶的火红与桃花的灿烂,寄托着人物对家乡深深的眷念。④与文章的两条线索形成呼应。小说明写长官的盼归,暗写“我”的思乡,对桃花灿烂和枫叶火红的渲染,与两条线索形成呼应。⑤虚实结合,丰富了小说内涵。描写桃花主要是实写,描写枫叶主要是虚写,虚实结合,同时时空变换,使小说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不仅要从景物本身来分析,还要结合小说人物、情节、主题展开分析。
9.①“归来”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小说明写长官的归来,暗写“我”的思乡,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归来”行文。②“归来”深刻地彰显了主旨。小说表达了眷念家乡、叶落归根、期盼祖国统一的主题。“守护”虽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不属于主题。③“归来”寄寓着人物的情感。“长官”一直盼望能回大陆团聚,希望祖国统一;“我”魂牵梦绕,难忘乡土,渴盼归来是两个人物的情感汇聚点。(每点2分,无概括扣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展开探究,同时适当分析其他标题的不当之处。
10.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从之”即“听从了叔父裴嶷的安排”,句子完整,“之”后应断开;“时”,即“当时”,应该与“从之”断开。排除D项。“并”,副词,译为“都”,修饰“怀去就”,所以与“怀”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项。“定”为动词,“名分”为名词,结构完整,“分”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正确的标点是:开乃从之。时诸流寓之士见廆草创,并怀去就。嶷首定名分,为群士启行。廆甚悦,以嶷为长史,委以军国之谋。
11.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被地方官举荐给中央并得到任命”错,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12.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裴开坚决反对”曲解文意,原文裴开的意思是“同样是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段氏强大,慕容氐微弱,何必离开这里而到慕容廆那里去呢?”,仅仅是委婉提出自己的看法。
13.(1)现在如果留下我,他一定认为国家遗弃僻陋之人,使他的一片丹心孤存,使他心怀朝廷之意懈怠。(“遗”“孤”“怀”各1分,句意2分)
(2)裴长史在朝廷中名望很重,却降位屈居于此,难道不是上天把他送给我的吗?(“中朝”“降”“岂”各1分,句意2分)
【文言译文】
裴嶷,字文冀,河东闻喜人。裴嶷清廉公正,有才干胆略,经过多次升迁至中书侍郎,后来改任给事黄门郎,荥阳太守。当时正值天下战乱,裴嶷的兄长裴武担任玄菟太守,裴嶷便请求担任昌黎太守。(裴嶷)到达昌黎后,时间长了,裴武去世,裴嶷被征召,裴嶷带着裴武的儿子裴开送裴武的灵柩回南方。在拜访慕容廆时,慕容廆恭敬地用礼节对待他,等他离开时,又送给他们丰厚的资财。走到辽西,道路不通,裴嶷想回去投奔慕容廆。裴开说:“故乡在南方,怎么能向北走呢。再说同样是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段氏强大,慕容氏微弱,何必离开这里而到慕容廆那里去呢?”裴嶷说:“中原处于战乱中,现在去中原,是一起投入虎口。并且道路遥远,怎么才能到达呢!如果等待中原政治清明,道路畅通,又不是可以按年月期待的。现在想找一个寄托立足的地方,怎么能不谨慎地选择地方的主人。你看段氏几兄弟,难道是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很好地对待士人的人吗?慕容公修养德行,有仁义,有实现霸王之业的志向,加上他国富民安,现在去跟随他,向高处可以建立功名,对下可以庇护宗族,你还有什么可疑虑的?”裴开于是听从了(叔父裴嶷的安排)。当时流亡寓居之士看见慕容廆正处草创时期,都有离去之心。裴嶷首先确定名分,为群士开了个头。慕容廆很高兴。(于是)任裴嶷为长史,委托他策划军国之事。
等到悉独官(率军)攻打慕容部,侵逼城下时,内外骚动,慕容廆向裴嶷询问对策,裴嶷说:“悉独官虽然拥有大量兵力,但军中无号令,士众无战阵,如若简选精兵,乘其不备,就能擒获他。”慕容廆听从裴嶷的建议,于是攻陷敌寇军营,活捉悉独官。慕容廆从此威德大震,(慕容廆)将要派遣使者到东晋都城建邺去献上捷报,精选出使之人,裴嶷得以选中奉命而行。
当初,东晋朝廷认为慕容廆远居荒僻之地,还以边裔的豪首的身份来看待他。当裴嶷出使到达朝廷后,盛赞慕容廆的威势和胆略,当得知四海英贤都得到他重用,满朝对慕容廆改变了看法。裴嶷将返回时,晋元帝司马睿试探挽留来观察裴嶷,裴嶷推辞说:“臣世代蒙受晋室的恩宠,有幸在华夏做官,因战事而远离,寄居荒远之地。如今遇到开泰之年,得以瞻仰朝廷,又赐恩诏,有意挽留在京师,对我个人而言,实为优厚的宠幸。我考虑因皇上远迁,山陵受辱,慕容龙骧将军远在边疆,犹心系王室,慷慨的真心,义感天地,刚扫平中原,奉迎皇上,因而派遣使臣,万里而来表达忠诚之心。现在如果留下我,他一定认为国家遗弃僻陋之人,使他的一片丹心孤存,使他心怀朝廷之意懈怠。因此微臣忘身为国,请求返还回报此行。”晋元帝说:“你说得很对。”便遣送他回去。慕容廆事后对群僚说:“裴长史在朝廷中名望很重,却降位屈居于此,难道不是上天把他送给我的吗?”(裴嶷)后来出任辽东相,后转任乐浪太守。
14.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结构的判断等多个层面。“归隐田园”的原因不是“大隐品行不被人们理解”。“决定”不准确,“归来可退耕”的意思是“(若)我不做官了,我会隐居山林”。
15.①内容上,颈联上句写小草和山林充满了山野意趣,下句写古人通过山川来寄托自己的情怀;②手法上,由眼前的“野意”联想到曾经的“古情”,由眼前景拓展到历史层面,外延丰富;③手法上,草木饶有野趣,欣欣向荣,诗人触景生情,由此陷入思考,生发了深沉的感慨。④情感上,颈联寄寓着诗人对缑岭的喜爱之情和历史之感,为尾联的表情达意做了铺垫。(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完成对诗句妙处的赏析,需按下列步骤:首先,阅读诗句,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如“饶”,本义丰富、多,这里活用为动词,即“充满”;整体把握诗句的语义,理解“草树”和“山川”这些意象的特征;第二,把握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如该联运用对偶、拟人、对比等技巧,写出了缑岭景色的具体特点;第三,结合分析,分点整合答案。
【诗歌鉴赏】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从题目来看,这首五律应是他奉命出使嵩山,途经缑岭时所写的即景抒情诗。诗人从眼前景去联想遥远的历史,“古情”成为他抒发情感的触发点。
“侵星”,星尚未落,即“拂晓”,诗人从“侵星”写起,首联交代了一天行踪的开始。“洛城”即洛阳,那是当时繁华仅次于长安的大都会,这是出发的地点。“歌吹”,即歌唱和吹奏。诗人不写洛阳如何富庶繁盛,而是截取“歌吹”这一点以点带面,歌舞升平,民乐安康,繁华自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高度凝练。
“毕景”,日影已尽,即“入暮”,诗人用“毕景”交代了一天行踪的结束。“至缑岭”直接点题,也给诗人打开了一道写景的窗口。“烟霞”,意思是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这里既契合入暮时分景物的特征,也从视觉写出了诗人经过缑岭时所看到的梦幻之景。颔联可谓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草树饶野意”一句承接“岭上烟霞生”,由远及近,继续写景。在诗人眼中,眼前的小草和山林充满了山野意趣。一个“饶”字把“草树”写活了,野意洋溢,给人无处不在之感。“山川多古情”一句则又把目光探向远方,看向那遥远的山川,山川起起伏伏,连绵不断,历史上又有多少古人在山川里寄托自己的情怀啊!颈联巧妙过渡,由前两联的叙事写景巧妙地过渡到古人及其情怀,为尾联的直接表情达意做铺垫。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中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大隐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或指真正的隐士。“薄”,轻视、瞧不起之义,“大隐德所薄”的意思是,那些大隐的品行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被人所轻视。而“归来可退耕”则写出诗人自己对大隐的理解:我不做官了,我会隐居山林。唐中宗年间政治动荡,宋之问个人经历宠辱无常,在“达”“穷”之间,宋之问的“兼济天下”之心溢于言表。
从这首诗歌的结构来看,诗歌先写诗人从洛阳出发时和到达缑岭时的画面,接着诗人由眼前之景触发历史之感,最后写心里所想,诗歌起承转合切换自如。
16.(1)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7.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只要……才……”关系逻辑表述混乱,应改为“只能……而……”;语序不当,“人”是这个复句的主语,应放在整个语句的前面;搭配不当,应把“资产”改为“资本”。A、B、C三项均有错误,故选D项。
18.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命比人类更加强悍”是结果,“因此”需放在“地球上”之前以陈述结论,B项错误;“哪一种生命”和“人类”都属于地球,用“地球上的”只修饰“人类”,不合事理,C项错误;“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命比人类更加强悍”与前文构成凶果关系,用“原来”则改变了原意,D项错误。故选A项。
【规律总结】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19.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值一提:不值得说起。形容不重要或无价值。不值一钱:形容毫无价值。语境强调的是“草芥”的轻微,宜用“不值一提”。栖息:停留;休息。小息:短暂的休息。语境强调寄居之所,宜用“柄息”。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费尽心机:用尽心思,形容千方百计地谋划。“费尽心机”含贬义,文段语境为中性语境,宜用“殚精竭虑”。敬重:恭敬尊重。一般侧重对人。敬畏:又敬重又畏惧。可以对人,也可以对事物。根据语境中的“自然”,宜用“敬畏”。
20.①竟有不小的相似之处  ②但没人能够否认  ③未来医生则相当于飞行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①处,“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相关联,语意上要表达出乎意料;内容上,结合下文“医疗大数据”和“超强大脑”,可提炼出“相似之处”。②处,前句有关联词“尽管”,语意上要注意转折,内容上要肯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③处,句式上应与“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保持一致,由“医学影响中心”可知陈述对象为“未来医生”,由“飞机驾驶舱”可联想到“飞行员”。
21.关键信息点:①工信部向四家企业发放5G牌照;②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展示5G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价值;③深化5G应用,推进技术升级。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这是一则科技新闻材料,由三句话构成。提取关键信息时,必须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句交代工信部发放5G牌照的事实;第二句强调发放5G牌照的意义;第三句则展望5G发展趋势。压缩时,根据以上分析,梳理出三个要点,即事件、5G牌照发放的意义和5G的应用。意思对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2.【写作指导】
命题动因  思辨能力是高中生亟待培养的一种写作能力,目前,学生思维浅质化、套路化问题比较严重,在语境中打破常规立意,已经成为命题人的通识。写作提示强调运动的必要性,体现核心素养中相关的能力要求,演讲稿要突出论述性、鼓动性,同时进行生动剖析,避免一味说教。此外,“改革中学”这一称谓也有深意,要强调变革旧弊,体现学校文化与选题的紧密联系。
立意提示
可选择以下角度综合立意:
(l)从师生角度: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
(2)从家长角度:成长是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
(3)从专家角度:尊重运动规律,实现健身日标。
(4)传统与流行的角度:继承传统,迎接时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