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1-11 17:38
语文试卷答案
1.B【解析】A. 傩戏(nuó)优渥(wò);C.熟稔(rěn);D.喧阗(tián)。故选B。
2.B【解析】A。骖騑 C皇天后土 D。蓬蒿
3.C【解析】央浼:恳求,请托
4.C【解析】C.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的一篇文艺评论。。    
5.B【解析】B. 《滕王阁序》是初唐作品。
6.C【解析】景翳翳以将入:日光
7.C【解析】抟扶摇而上者:旋风
8.B【解析】不矜名节:自夸
9. A【解析】9.应承上文的主语“老字号”,排除BD.C项因果关系错误。
10. C 应先叙述守住“秘方”,再叙述守住“传统”。“经营诚信”改为“诚信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具有秘方”改为“代代相传的具有工艺独特的秘方”。只有C项修改到位。
11.每况愈下:形势、境况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多指国势、事物发展的没落。结合“红极一时”,应用“每况愈下”。闻名遐迩:远近闻名。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语境强调曾经云南白药的出名,用“闻名遐迩”。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升华。结合“收复被美国邦迪占领的阵地”,应用“浴火重生”。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色。结合“迅速与国外品牌”,应用“平分秋色”。
12.C
13.B
14.D
【解析】12.①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②百孔千疮:原形容战争中遭受损害的建筑物,后指事情做得很不好,漏洞很多;又指学习不好,各项基础掌握不扎实;还指生活非常困苦,是一个多义词,含贬义。满目疮痍: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与文章大屠杀后的惨象相吻合。故应填“满目疮痍”;③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故应填“痛彻心扉”;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故选C。
13.括号前面有分号,应注意表达的一致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故选B。
14.“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排除A、B;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去掉“传递”后的“的”,排除C.故选D。
15.D
16.C
17.B
【解析】15.“使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使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滥用介词造成残缺主语、搭配不当,删去“使”,“内涵”与“深刻”不搭配,改成“丰富”,排除AC;B.“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搭配不当,“内涵”与“深刻”不搭配,改成“丰富”。
16.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错综复杂:许多东西交叉牵连,情况多而杂。语境强调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情况复杂,故:错综复杂,排除BD。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语境强调带来的安全挑战尤其是重大安全风险增长快,故:与日俱增,排除A。
同舟共济: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高屋建瓴: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居高临下: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17.根据语境看,强调的是先有世界安全,才有国家的安全,故排除A;依据括号后的句式,应是“只有……才”,排除C、D。
18.C 【解析】“会”即会同,“诏礼部会礼科议之”中间不停顿;排除A项D项,“永明议是”中“是”是“正确”的意思,后面要停顿。“自今”即“从今往后”中间不能隔开,排除B项。
19. A 【解析】A项“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表述错误,“除”指的是朝廷授予没有官职的人相应的官职。故选A。
20. 【答案】C
【解析】C项“搜集廷聘的罪行”错误,原文是“摭其阴事自辨”,应是“搜集廷聘的私事”。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永明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侵入大同,总督山西军务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任巡盐御史时,增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布政参议。屡经升迁至云南按察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抚河南。伊王典木楧放任不羁,永明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接着又拜官刑部尚书。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奏陈督察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并罢免黄廷聘。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免官,现在看到廷聘失败,便搜集廷聘的私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也将他免官。按照惯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官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严格遵守。吏部郎中罗良当任满考核,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薄无礼,应当罢免。又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尚书等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各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都站在门口南向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辨,被罚扣俸禄。皇帝诏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官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各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因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21.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士卒”为“善驭”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左右”为“有犯立斩”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22. 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准确,“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23.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种谔很豪壮,决意西征”。
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
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百姓、一万兵士。
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种谔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赶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很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冒犯他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下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事不会停止。
24.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的“谒文宣王”,应在其后断句,排除A、D两项;“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言”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排除C项。
25.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6.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左赞善大夫,做泗州知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等人校定。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皇上升迁李觉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开始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这样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李觉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李觉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27. B (B 项“闲适、愉悦”错误,首联的下句通过描写诗人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表现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
28. C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29. D
“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D。
30.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B.“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操”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看黄菊”“听玄蝉”的作用是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31.答案 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依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首联“我却回”,表现诗人再次见到秋风的喜悦;颔联中诗人面对镜中衰老的容颜,不禁伤感起来;最后两联以“马”“雕”起兴,“动”“开”表明精神转为振作。“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反映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32.C
33.①表层含义:指月的移动变化轨迹;②深层含义一:指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以及追寻美好事物的经历;③深层含义二:指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体验与感悟。
34.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指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错误,不应该包括海森,因为文末海森的行为得到了老费德诺的认可。
35.答案 ①这句话展现了老费德诺面对现实痛苦而矛盾的心情。他知道了儿子的无情无义,但又宁愿在假象中臆想着儿子的好,以求获得一种自我的宽慰。②揭示了老费德诺第一次见到海森就知道他是假扮的却没有揭穿他的原因,丰富了老费德诺的形象。和儿子的无情相比,被欺骗的他表现出对儿子的包容与忍让。③深化了小说主旨。表现出了亲情被搁置、被背叛、被抛弃后的悲凉。面对温情脉脉的面具,老费德诺选择自我欺骗,是对现实生活中被物欲与名利扭曲的伪善孝道和亲情的讽刺,发人深省。(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角度,即“理解老费德诺”和“理解小说主旨”,因此从这两个角度理解即可。如这是老费德诺的自我宽慰的表现,也是有情的父亲和无情的儿子的对比,同时还有对伪善孝道和亲情的讽刺等。

36.(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