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1-22 21:41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庐州,乃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绍节,召还,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吴曦据蜀反,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未几,除华文阁学士、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B.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C.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D.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
B.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此处指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绍节敢于直言,反对随意用兵。任庐州知州时,和准备用兵的韩侂胄意见相左,致力于防御,为此受到韩侂胄的指责,但他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己见。
B.宇文绍节善于知人,竭力举荐安丙。他向用事者举荐安丙,认为安丙必能平定吴曦叛乱,安丙果然不负众望;后又举荐安丙宣抚四川,并担保其不会谋反。
C.宇文绍节处事果断,大胆为民除害。他先是把肆意杀戮、抢劫的高悦召至帐前,后又接受人们的控告,杖杀放纵部下为盗的高悦,此举深受军民热烈欢迎。
D.宇文绍节深受器重,死后备极哀荣。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曾任宝谟阁待制、庐州知州、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官职;死时皇上为之改变朝会宴享的日期,并予赠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曦据蜀反,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
译文:
(2)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眼前亘古长青的山河,想起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禁发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辛弃疾满怀忧国之愤,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国土而百姓们生活其中,似乎也遗忘了这片土地上的伤痛,令词人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最为沉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______”。(      )——通过公井、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C.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20.某先生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他因有事不能参加贺宴。特编了一条微信给同事,此微信有多处不正确,请找出其中五处并作修改。(5分)
惊悉令爱在今年高考中蟾宫折桂,忝列名校,谨示衷心祝贺。因俗务缠身,不能拨冗前往贵府出席贺宴,特惠赠路遥《平凡的世界》,祝她学习进步万事如意,还望笑纳。下次有时间,一定莅临府上,当面致贺!
(1)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_ 改为________
(3)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5)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21.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自然界的香味叫人开脾健胃,恶臭则令人掩鼻,为什么要“掩鼻”呢?①___________,掩住了鼻子,就等于关闭了嗅觉器官。那么,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有。植物不但有鼻子,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也会“闻”气味。科学家发现,③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测验,当空气中氟的浓度在亿万分之四十时,人类的鼻子再灵也丝毫不觉,但剑兰的叶片却可以“闻”到,并且在“闻”到这种气味3个小时内,它还会在叶片上用伤斑告诉你:空气中有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