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北京顺义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11 17:12
2020北京顺义高一(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答案】1. C    2. B    3. C    4. A    5. A   
6. (1). 戍卒叫    (2). 函谷举
【解析】
【1题详解】
C项,“梳晓鬟也”意思是: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晓,早晨。
故选C。
【2题详解】
A项,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C项,金块,把黄金看作土块,金,名词用作状语。
D项,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故选B。
【3题详解】
C项,之,代指剽掠来的珠宝。
故选C。
【4题详解】
B项,“都是秦人使用的器皿”错误,“鼎铛玉石”意思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鼎”“铛”指的是宝鼎和铁锅。表现了秦人不珍惜掠夺来的珠宝。
C项,“都形容细小”错误,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这里指秦人掠夺时一丝一毫都不放过。“泥沙”这里指秦人不珍惜掠夺来的珠宝。
D项,“都是用来形容阿房宫建筑的宏丽”错误,是为了表现秦人对天下百姓的剥削、压迫。
故选A。
【5题详解】
A项,“表现了秦统治者生活的荒糜”错误,理解片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第一段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第二段“秦”“人”并提。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参考译文:
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答案】7. B“无有听之甚悉”意思是:元无有坐在北窗下。憩:休憩,小睡。
    8. BA (根据原文“黑衣冠短陋人”“嘉宾良会清夜时,辉煌灯烛我能持”;“故弊黄衣冠人,亦短陋”“清冷之泉俟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可知,甲处是“烛台”,乙处是水桶。)  
9. (1)今晚象秋季,清风明月这样美,我们怎能不说一二句诗,用来抒展平生的愿望呢?
(2)(四人)轮流相互褒奖欣赏,羡慕他们自己高傲了不起,就连三国时魏的阮籍的《咏怀》,也象不能比他们好了。   
10. 我认为最有趣的是旧杵、灯台、水桶、破锅在清风明月的美景之下,作诗舒展自己的愿望。它们虽长相丑陋,却并不自卑,依然心怀美好。
参考译文:
唐代宝应年间,有个元无有,曾经在仲春二月末,独自行走在江苏扬州的郊外。正赶上天晚了,大风骤雨到了。当时是兵荒马乱以后,住家人多半逃跑了,于是进入道旁空旷的村庄里。不久天晴了,斜照的明月才升起来。元无有坐在北窗下,忽然听到西廊有行人的脚步声。不一会,看见月中有四个人,衣服帽子都奇异,互相交谈很和谐,吟诗咏诵得很顺畅。于是说:“今晚象秋季,清风明月这样美,我们怎能不说一二句诗,用来抒展平生的愿望呢?”其中有一个人就说对对,吟诵诗的声音很清朗,元有听得完全明白。其中一个衣帽华贵的高个子就首先吟诗说:“齐地产的绔, 鲁地产的缟象霜雪一样洁白,清彻响亮的高声是我发出来的。”其中第二个穿着黑衣戴着短冠的丑陋的人说:“最好的来宾良友相会在清风月白的夜晚,煌煌灿烂灯烛我能支撑。”其中第三个穿着旧的破的黄衣冠的也是短小的丑陋的人,作诗:“清洁冰凉的泉水等候晨来汲取。用桑树皮搓成的绠绳互相牵引着常常出来进去。”其中第四个穿旧色衣帽的人作诗说:“燃烧柴禾贮存泉水互相煎熬,充实别人的口腹我为他们勤劳。”元无有也不认为四个人为奇异的怪物,四个人也没料想到元无有就在堂下的空沟上,轮流相互褒奖欣赏,羡慕他们自己高傲了不起,就连三国时魏的阮籍的《咏怀》,也象不能比他们好了。四人到天亮后才归回原来的地方。元无有就地寻找他们,堂屋中只有旧杵、灯台、水桶、破锅,才知道四个人,就是这些物件变化的。
二、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默写。
11.【答案】D项,《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编年体断代史”错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12.【答案】C项,“李贺、杜牧”错误,应为“李商隐、杜牧”。
13.【答案】C
【解析】
A项,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写诗人月夜飞渡镜湖,没有凄清色彩。
B项,日月照耀金银台: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没有凄清色彩。
C项,别时茫茫江浸月:写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月光笼罩江面,月影倒映江中,充满了离别的凄清。
D项,秋月春风等闲度:写琵琶女白白消磨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没有凄清色彩。
故选C。
14.【答案】D
A项,“忧愁”——“幽愁”;
B项,“潇潇”——“萧萧”;
C项,“出嫁”——“初嫁”。
故选D。
15.【答案】    (1). 无贵无贱    (2). 无长无少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16.【答案】C
C项,“‘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表现出她外热内冷的性格错误”,根据“杨妃”可知,此处说的薛宝钗,宝钗扑蝶表现了她少女的天真活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7. B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识记理解名著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对名著的识记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把握辨析作答。
根据“《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可以联想到探春与赵姨娘的情节:当赵姨娘对探春说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见高枝飞去了……”探春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噎噎的一边哭,一边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来一个舅舅?我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识记理解名著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对名著的识记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把握辨析作答。
根据“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提示,在根据《红楼梦》的内容可知,王夫人只有两个亲生孩子,一个是元春,一个是宝玉,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据此可以排除AB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B项,“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错误,根据《红楼梦》中的情节可知,探春对赵姨娘和贾环都很关心,只是当时的封建制度之下,探春只能尊嫡母为母,称庶母为姨娘。
故选B。
【答案】20. D项,沽,买酒。
    21. C “烘托出林冲‘落难’后的凄惨”错误,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让你无内心的沉郁,揭示危机四伏的处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2. C “更加显示出草料场的凌乱,管理不善”错误,属于主观臆测,正因为“草”多,所以放火之后无法抢救,为陆虞候等人加害林冲提供了借口,不是“管理不善”。 
23. “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说明他做好了长期看守草料场的打算,并没有想要反抗;“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说明林冲想修缮草屋,过平常的日子。这些地方表现了林冲隐忍委曲求全的性格。
【答案】24. C 
  25. D “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错误,原文是“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是“满血复活”,并非“消失”。
  
26. 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会导致神经元产生疲劳,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产生“语义饱和现象”,使自己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如果此时能够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学习效果会更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