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11 17:49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1. D    2. A    3. A    4. D    5. B   
6. (1)读书可以收心去除杂念,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2)读书有利于我们今天建构学习型社会。(3)读书,特别是读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  
7. 参考答案:在阅读《论语》时,因为有些地方不是特别好理解,可以采用一人主讲,然后大家讨论、补充、完善,首先要弄懂《论语》中每句话的含义。俗话说半部《论语》知天下,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谈《论语》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最后将心得形成书面材料。
【解析】
【1题详解】D项,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体现了孔子热爱读书。
故选D。
【2题详解】
首先“修身中的‘身’”指的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所以不是指生理的躯体,前后句子表示转折关系,选用“不是”这一连词,排除B、C;和“虽然”相搭配的关联词为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所以选用“然而”;并且前面提到的是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的原因,所以最后一处选填“所以”。
故选A。
【3题详解】
A项,“唯一的”是错误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确实能体现颜回是一个贤能的人。但孔子的弟子中贤能的人很多,而不是仅仅有颜回一人。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信息,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指人们的精神行为要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错误的。由原文“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可知,修身是一个过程。
B项,“只读”是错误的。由原文“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可知,应“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而不是“只读”。
C项,“减少”是错误的。由原文“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可知,作者认为在加强经典阅读的同时,也要多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者肯定的读书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项,由原文“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可知,作者认为读非专业的书,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所以并不是要摒弃这种读书方法。
故选B。
【答案】8. B    9. D    10. A    11. C   
12. ①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②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13. 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①中“根本”,指树根;②“当”,处在……(位置);④“说”,通“悦”,喜悦、喜爱,;⑥中“为”,作为;⑦中“就”本义是接近、靠,这里是取用的意思;⑧中“是”,这样;只有③⑤正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求木之长者”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制诸侯之术也”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而况于明哲乎”中“而”连词,表递进,何况;“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中“而”,连词,表并列。意义不同;
C项,“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中“则”是连词,表顺承,那么;“今取人则不然”中“则”,连词,表转折,却。用法和意义不同;
D项,“所以”都表示“用来……(的方法)”,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
A项,“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整句的意思是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A项,说法过于绝对,曲解文义,魏征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不是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B项,“委婉地询问”说法不对,是直接设问。
D项,“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说法错误,应该是事实论据。
故选C。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14. B 项,“在格调上与前句完全不同”说法错误,诗用了两个比喻,一说自己像盘旋绕枝的乌鹊,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示惆怅与不平。一说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自叹无能,在格调上与前句是保持一致的。
   15. D    (A项,《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后,去看这带着雨的娇美红艳的花朵,整个锦官城变成了沉甸甸的鲜花盛开的世界。情感基调是喜悦的,与题干不同,所以A错误;
B项,诗意为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歌颂其情操清白,基调是昂扬的,与题干不同,所以B错误;
C项,诗意为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表达的是诗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情感基调是旷达豪放的,与题干不同,所以C错误;)
16. 修辞上,运用了双关,“秋风秋雨”既可以是路途中凄冷萧瑟的自然环境,同样也可比喻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结构上,承接首联无计克服神州,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进一步抒写忧国之情。语言上,看似格调轻快,却情深意长,在流动婉转中包含沉重的感伤。
17.【答案】    (1). 六朝旧事随流水    (2). 但寒烟衰草凝绿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7). 为国以礼    (8). 其言不让
【答案】18. A    19. A    20. B   
21. ①刚接触时因为看不懂觉得无趣;②大学后,大学课堂对鲁迅作品艺术性的研究,引发了作者对鲁迅小说的喜爱③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欲罢不能,迷恋、欣赏他的文字,感觉是一种享受。   
22. ①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②倜傥,与作为统治者的蒋介石合影很从容;③让人感到亲切,他也有常人的缺点,比如爱打麻将;④幽默、慈爱,机智化解女学生的投诉指控;⑤坦荡、凛然,挺身而出,为轰动一时的“雷震案”发声。  
23.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投枪匕首”般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解析】
【18题详解】
A项,文中说“接触的资料也日益增多”,关于“鲁迅的故事、传说、绯闻、争议”了解地越多,“纷至沓来”在文中更强调“纷纷到来”的意味,而不是强调“连续不断地到来”的意味,故A错误。
故选A。
【19题详解】
B项,《孔乙己》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B错误;
C项,“救救孩子”一语出自《狂人日记》,故C错误;
D项,《一件小事》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D错误;
故选A。
【20题详解】
B项,由原文“我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可知这是作者个人的观点,表述的时候应加上“作者认为”这样的字眼。
语言基础运用
【答案】24. C    25. 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有时需要结合中间语句的衔接。④句“文学、绘画、戏剧、音乐”承接上句的中国传统文化,宜放在最前面;②句是与世界各民族比较,进一步证明④句“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所以应紧接④后。剩下的①、③句,从“这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正确排序为①③。另外④②是摆现象,①③是析原因,所以也应该是④②在前。综上,只有C符合。
故选C。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