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12 17:08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解答】A.“胀得”中“胀”应为“涨”;
B.全部正确;
C.“老监生”中“监”应读作“jiàn”;
D.“胡诌”中“诌”应读作“zhōu”,“振荡”中“振”应为“震”。
故选:B。
2.【解答】(1)
C.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影响。用于“转变”不当,此处可改为“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等长期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2)
C.“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某某说”后面要用逗号。所以把“老赵如是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3.【解答】A.成分残缺,“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谓语动词残缺,可在“对校园欺凌现象”后加“进行了”。
B.语序不当,“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先后顺序颠倒,应为“积极对接、深度融合”。
C.搭配不当,“扩大……应用研宄”述宾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D.正确。
故选:D。
4.
①宜居、利居和乐居;
②仍没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③人与环境的关系才是和谐的。
5.
(1)新课标全面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
(2)示例1:应重视古诗文学习。①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对当代中学生依旧有现实的指导意义。②中学阶段是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高峰期,加强古诗文学习,将终身受益。
示例2:应适当减少古诗词背诵篇目,为学生减负。①只从数量上机械地增加古诗词的背诵篇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增加学生负担。②互联网年代,机械的知识获取变得轻松便捷,不一定非得通过背诵这种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解答】(1)A.由甲段“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品质”推断“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错误。
(2)①整体感知,明确主题。②注重局部,关注细读。③有理有据,注重思辨。④联系自我,思考价值。
(3)阅读本身就是乐趣。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阅读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7.
(1)①“寂寞”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②“坦荡”表现了野草荒藤长势自如,也写出了作者直面人生困境的坦然。
(2)示例:(1)譬喻精妙。
①“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温润,“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人”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荷花之神韵毕现。
②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感觉仿佛真的闻到了丝丝缕缕、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2)赞同余光中先生的看法。
①用“如”、“像”、“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点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明喻太直白,暗喻会曲折、含蓄一些。
②“出浴的美人”等譬喻显得庸俗、肤浅。
(3)①“荒芜”指的是历史给地坛留下的沧桑痕迹和现实的荒凉。②“不衰败”指的是满园蓬勃的生命力:蜂儿、蚂蚁等各自展现独特生命姿态;草木竞相生长。
(4)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精神家园。②不同:①朱自清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纯净淡雅、静谧美好的月色荷塘,是作者逃避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地拯救朱自清,他在短暂的解脱后又回归苦闷和孤独之中。②史铁生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充满生机的一方天地,是对自身生命和价值审视的世界,是给人生命启迪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地坛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解答】(1)D.役:施展。译文:而无处施展他的雄心与智谋。
(2)D.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A.连词,“因为”;介词,“用”。B.代词,“他们”;副词,表揣测。C.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靠他们来……”。
(3)A.由原文“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可知,“才能免于嘲笑”错误,是“仍然免不了被嘲笑”。
(4)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5)①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
②收藏古往今来的真迹非常丰富,他把这些都刊刻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屋子来珍藏着,并嘱咐我写一篇记文。
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共同爱好的东西,不外是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曼妙的声色罢了。有一个人,自以为高明,便嘲笑那样的生活,他弹琴下棋,收藏古代的书法绘画,有宾客来访,便拿出来夸耀观摩,自以为达到了至上的境界。但还是有人嘲笑他说:古代的人所以能够被后世所知晓,是因为有言语文章流传下来,琴棋书画的爱好又有什么意思?但对于这样的意见,豪杰志士也还是要嘲笑。他们认为士人应该以不朽的功名知闻于世,那种只说空话,而不能表现在行动上的做法,是不得已才那样做的。而所谓的功名,从才能只够担任一个普通官职,逐级上推,直到伊尹、吕尚、稷、契所经营的国事,刘邦、项羽、商汤、周武所争夺的大业,也就算到达顶峰了。但这种功名仍然免不了被嘲笑说:这种区区小事哪里值得一提,许由推辞帝王之位才是难能可贵的,孔子能够说王霸大业才算是博洽的。由此来看,世上的人互相嘲笑,还会有完吗?
      当士人正有志于他所想得到的东西时,即使是很小的事物,他也会不顾生命、忘记亲人而追求的。因此有的人爱好书法却又得不到时,就捶胸吐血,奄奄一息,甚至掘开坟墓、凿开棺材来得到它。这难道是声色嗅味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吗?当他正喜好某物时,即使他自己也无法说出其中的体会,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嘲笑别人所喜欢的事物,就太过分了。
      毗陵人张希元,家中世代爱好书法,收藏古往今来的墨宝非常丰富,他把这些都刊刻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屋子来珍藏着,并嘱咐我写一篇记文。我是四川人,四川有一句谚语说:“学习书法的人耗费纸张,学习医术的人耗费人命。”这句话虽然小,但可以用来比喻大事。世上有热衷于功名的人,将他从未经实践检验的学识,贸然地用在政事上,他对人命的伤害又岂是学医之人可以比拟的?如今张君有出众的才能,所处的地位低下却与其才不相符,终年逍遥,而无处施展他的雄心与智谋,只好通过书法来自我娱悦。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张君不是长久闲居的人,蕴蓄到了极点便能融会贯通,一定会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张君应该知道政治对人的伤害要超过医术,那么希望将我的话来作为鉴戒。
9.
(1)七言律诗(答“律诗”“近体诗”可以)  拟人
(2)答案一:同意前一种,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作者被贬夷陵,政治失意,诗题以“戏答”为名,轻松谐趣。首联和颔联写景,既有春风不到夷陵,初春花未开放的遗憾,暗喻个人政治失意,又写出了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的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对仕途仍然充满期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写自己早年志得意满为官洛阳,牡丹盛放,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不用嗟叹”,表现出善处逆境豁达自解的思想性格。
答案二:同意后一种,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首联写夷陵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颔联写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等待机会。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说曾在洛阳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不须嗟”为反语,前后对比,充满着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凄凉。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赏析:
《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表现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0.【解答】故答案为:
(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暇)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羡)
(4)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重点字:榭)
(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