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年北京顺义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9-25 18:03
2020北京顺义高三二模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A.“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以偏概全,原文为“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
(2)B.“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错误,原文为“而且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
(3)A.“所有科幻小说中的世界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表述范围扩大,原文为“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
(4)D.“增强科幻作品深刻性”无中生有。
(5)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可以结合“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概括得出。
答案:
(1)A
(2)B
(3)A
(4)D
(5)①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
②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③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或,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了解一些科学元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④通过阅读科幻文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注意思考关键实词、虚词,无特殊句式等翻译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以及其作用的探究。先要理解孔子、孟子语句的内涵,再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全文探究其作用。
【解答】(1)B.节:礼度、礼节。译文:而不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方面的礼节。
(2)A.两句里“于”都是介词,在;
B.两句里“之”都是代词,代田野百姓;
C.第一个“因”,介词,趁着;第二个“因”,表承接,副词,于是、就;
D.两句里“以”都是介词,用。
(3)C.“自负其勇”解释为“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有误,应理解为“仗着他们的勇猛”。“以为盗贼”理解为“大胆做强盗”不对,应理解为“成为了强盗”。译文:吴、楚的百姓竟然仗着他们的勇猛,成为了强盗。
(4)①“鄙”,鄙陋;“教”,教化;“为善”,做好事。译文: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②“恒产”,固定的资产;“恒心”,固定的道德观念;“惟”,只有。译文: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
(5)孔子说的话是“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强调君子只是好勇而不懂义,就会为乱天下。小人只是好勇不懂义,就会去做盗贼。所以孔子的观点是要用义来规范勇,只讲勇而无义的人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与上文说到的“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相接,也开启下文,引出自己的观点,即“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孟子说的话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他强调了惟有士人在身处贫困之时仍然有道德观念。后面说到“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一般百姓没有恒产是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若是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就会为非作歹。燕赵之地民风剽悍,就是因为缺少礼仪的教化,故而要对他们施以教化。这里应用的都是先贤圣人的言论,使得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也更权威。
答案:
(1)B
(2)C
(3)C
(4)①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②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
(5)意义: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有勇而无礼则乱。孔子主张用礼义来规范勇。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观念。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会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就会放纵邪恶无所不为。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
作用:引用权威语言,强化论证,增强说服力。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3.【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1)孔子认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即品质正直,要遵从礼义,要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他还认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所谓“闻”只是外表看上去有仁的样子,但实际上行为却经常违背仁义,且他们常常还以仁自居,从不怀疑反省自己。
(2)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达之时不要总想着要如何达,要担心的是你凭什么坐上现在这个位置,要多想着提升自己,谋求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追求能够被别人了解就可以了,要追求能够获得别人尊敬的知识,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你。
答案:
(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参考译文(甲):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虚名。”
参考译文(乙):
       孔子说:“不必担心有没有自己的地位,应该担心凭什么来占在这个地位上。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追求能够被别人了解就可以了。”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在认真理解诗意的基础,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要根据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指出感情特点。
【解答】(1)B.“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有误,这句诗是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2)C.“一团和气遍天涯”中天涯没有沦落天涯之意,不是表现漂泊天涯的痛苦之情,是说这种花儿是富贵奢华的象征,它遍布天涯。
(3)从首联看,“岁暮阴阳催短景”写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凄凉和孤苦;从“卧龙跃马终黄土”看,作者慨叹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从“人事音书漫寂寥”看,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写出了作者漂泊他乡,与亲人失去联系的忧愤、悲苦。本诗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答案:
(1)B
(2)C
(3)①第一句中的“催”字写出时光流逝,进而抒发光阴荏苒,岁序逼人的无奈伤感。
②首联叙写冬夜寒景,环境寒怆,抒发作者沦落“天涯”的思乡之愁苦心情。第六句中的“夷歌”再次回扣作者身处“天涯”之意,作者客居他乡。
③二三两联中的“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抒发作者对于时局动荡不安的悲痛的情感。拂晓之时听到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对战乱中人民的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尾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奸都同归于尽,眼前的朋友的音书消息、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抒发作者悲愤感伤的情绪。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赏析: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5.【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句,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故答案为:
①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雄、频、烦)
②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或: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重点字:驽、驾)

四、本大题共2小题,23分.
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解答】(1)C.“凿空”,结合“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分析,有开通道路、穿凿等意思。
(2)B.“如今落寞”错误。结合“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分析,印证了河西走廊连接古今中西辉煌悠久,没有说“如今落寞”。
(3)结合“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分析,抒发作者对河西走廊自然风貌的欣赏赞美。结合“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些什么?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分析,联想到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抒发作者对其历史、人物的赞叹与思考。
结合“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巨变”“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分析,在军马场作者看到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抒发了张掖当下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后和平气象的慨叹、赞颂。
结合“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它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等分析,民乐陈酿风味独特,作者认为它与江南黄酒风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凝聚着浓郁的历史因素,抒发对民乐人如今平静祥和生活的赞美与欣赏。
(4)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本题可以选取文学、绘画、舞蹈等来写。抓住“人心的交流”来写,通过选取的“交流”对象,根据对象的特征及影响等来写。如舞蹈,不仅只是一种观赏性的表演,对于现代舞者而言,它更是一种释放,一种表达,一种沟通,一种思考。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很多人在一起,都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舞蹈形式。
答案:
(1)C。
(2)B。
(3)参考:作者在河西走廊中张掖峡谷丘陵看到当地经时间冲刷后形成的壮美雄奇的地貌,引发作者对河西走廊自然风貌的欣赏赞美。同时联想到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抒发作者对其历史、人物的赞叹与思考。
在军马场作者看到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抒发了张掖当下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后和平气象的慨叹、赞颂。
在民乐作者由陈酿感怀,抒发对民乐人如今平静祥和生活的赞美与欣赏。
(4)示例:和文学交流。通过文学交流,架起新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金桥。文学是国际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用最透彻的心去书写文字,在这速食文化的海洋中得以解脱。用墨去漂白心灵,用笔去书写纯净。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解答本题只要根据题干要求,从原著中找出能体现刘姥姥“狡黠”和“侠义”性格的相关事例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大智若愚、善于自嘲、审时度势、诙谐幽默的表现,赢得了贾府上下一众人的喜爱这就是其狡黠性格的体现;在第一一三回,凤姐病重,正巧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凤姐便将巧姐托付给她;第一一九回,刘姥姥得知巧姐被卖,便将巧姐与平儿接到乡间躲藏,并给巧姐做媒,让巧姐嫁给了“家资巨万、良田千顷”的周姓大财主之子,这又是其侠义性格的体现。
答案:
黠,即聪明。刘姥姥小说中说她是久经世故,二进贾府时,情知是王熙凤等戏耍她,但是她还是有意配合凤姐鸳鸯哄贾母高兴,是装傻。讲故事也有意迎合贾母宝玉的好奇心理,投其所好。
侠,即有义气,敢担当。当贾府溃败时,巧姐被卖。刘姥姥知恩图报,救下巧姐。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五、语言基础应用
8.【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1)第一处,屈服:妥协,服从。折服:使屈服或服从,信服。这里强调不向逆境妥协,应用“屈服”。
第二处,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裹足不前: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这里强调我们不能在逆境当中停步不前,应用“裹足不前”。
第三处心灰:心如死灰,极言消沉。灰心: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这里强调劳苦不足以使他们丧失信心,应用“灰心”。故选D。
(2)画线句存在不合逻辑的问题,两面对一面,“有没有”是两面,“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一面,改为一面对一面,强调坚定的意志的重要性。改为“拥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答案:
(1)D
(2)拥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