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11-19 20:49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