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1-12 14:52
湖南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字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B.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B.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可以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C.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 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 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 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 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潭柘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西晋,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与之有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名叫忽必烈的父亲,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庄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观音殿内,观音像前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地藏殿东有宝座,是乾隆休息之处。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我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清静的小院里,院子很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份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在天王殿的右侧原先寺院的斋房里,我见到了那口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这里现存的唯一的一口大锅,它还不是最大的。据寺志和碑文记载,这里最大的一口锅直径4米,深2.5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须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聚,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住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
签——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檐上碰得生癫,被"佛乐""佛寺""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宗教只是弱者"是指宗教面对以皇权为代表的强大世俗,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B.与生俱来的身份对公主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使公主虽然虔诚,但灵魂无法到达清澈虚无的高度。
C.文章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D.文章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见闻和思考。
B.文章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章描写潭柘寺最大的一口锅,用准确的数字,突出其在皇家庇护下的权势之盛。
D.文章用两个短句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9.文章开头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