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首先提出观点,要从知识生产层面探索纾解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②进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是纾解学科危机的有效方案;③最后指出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是系统性问题,要多方面反思和开展重构工作。 5.①探索民俗学学科知识生产机制,解决学科危机,推进学科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推力;②走进乡村田野,挖掘和阐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资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有误。材料一的第一段信息是“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可见只是一种假设,选项表述绝对。 B.“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可见,研究对象依然包括民俗事象,选项曲解文意。 C.“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有误。材料二的第一段信息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可见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A.“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有误。结合材料二的第二段“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分析,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信息分析比较原文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C.“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有误。论题是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目的有“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 6.C 7.B 8.①先用具体题目作片段练习来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②这句话用先打磨好零件后组装成品的原理来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 9.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②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③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或:①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②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③运用语言描写,如“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有误,作者的目的是追忆沈从文先生; B.“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有误,作者只是对那些同学所做的题目印象深刻; D.“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有误,原文“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可见只是强调沈先生对老朋友深深怀念。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有误,原文“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并没有突出战争的因素,属于主观臆断。 10.C 11.B 12.D 13.(1)温造幼时特别好学,不喜欢应试做官,自持志节气概,少年时就立下(不出仕的)志向,隐居在王屋山。 (2)温造于是宣读圣旨,讲明祸福得失。刘总俯伏流汗,仿佛兵刃放在他的脖颈之上一般。 14.①张建封诚挚邀请,礼贤下士;②温造认为张建封了解自己,值得结交。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时李方烈正逆反,侵犯相邻州郡,屡次攻陷郡邑。天下各城镇掌握兵权者,随之心猿意马,大多驱逐了主帅,自任留后,要挟朝廷赐给节旄斧钺。德宗因此忧惧。 “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连接“从”与“动摇”,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邀”的宾语“朝廷”省略,“邀”与“求”是动词连用,连接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指选调、任用、授予官职等”不准确。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也一定让对方声名狼藉”有误,原文“人或激触,不顾贵势,以气凌藉”,凌藉,是“侵凌,欺侮”,不是使人声名狼藉。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嗜学,特别好学;节概,志节气概;降志,立下(不出仕的)志向。 (2)乃,于是;示以祸福,讲明祸福得失;兵,兵刃。 参考译文: 温造字简舆。温造幼小好学,不喜应试做官,以节操气度自负,少小立下(不出仕的)志向,隐居在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声名,修好通聘的书札和礼品请他出山,温造欣然对家人说:“这是位合适的、值得结交的人。”于是举家迁至寿州跟从张建封。张建封凡事皆请教他,但不敢以职任束缚他。及至张建封授节彭门,温造回到下邳,有超脱尘世之心。张建封担心有一天会失去温造,便将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此时李方烈正逆反,侵犯相邻州郡,屡次攻陷郡邑。天下各城镇掌握兵权者,随之心猿意马,大多驱逐了主帅,自任留后,要挟朝廷赐给节旄斧钺。德宗因此忧惧,恰值范阳刘济表示竭诚效忠,但未能最后表明足以让朝廷依靠的意思,于是密诏张建封挑选才识谋略卓异之人前往沟通。张建封强行委任温造为节度参谋,派他出使幽州。温造同刘济谈话语犹未了,刘济俯伏流涕道:“济偏处远郡,不知天子神圣,大臣都是忠臣。甘愿在诸将领之先,以死报效朝廷。”温造回来,张建封将他的名字呈报朝廷,德宗认为是个奇才,欲用为谏官,因言语间泄露意图而未成。长庆元年(821),授京兆府司录参军。奉使河朔传达圣旨,调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幽州刘总请以所辖之九州听候朝旨,穆宗欲挑选一个恰当的使者,有人推荐温造。于是拜温造为起居舍人,赐绯衣银鱼袋。温造刚到范阳,刘总携弓带箭在郊外迎接,温造便宣读圣旨,讲明祸福得失。刘总俯伏流汗,仿佛兵刃加于脖颈之上一般。及至温造出使还朝,刘总便迁徙全家入朝觐见皇帝,朝廷让张弘靖代理刘总之职。过了不久,温造出任朗州刺史。在任期间开通后乡渠九十七里,灌溉农田二千顷,郡中百姓获得农利,便取名为右史渠。温造秉性刚直,若有人激怒或触犯他,便不顾对方权势,必以气势相加。朝廷官员中有丧葬不循礼法、婚配不相称者,皆进行弹劾。封祁县开国子,赐紫服金鱼袋。太和五年(831),诏令改授河阳怀节度观察等使。温造因河内土地肥沃,而民生凋敝,奏请开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使用工役四万人,灌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地五千余顷。太和九年(835)六月病逝,时年七十,追赠右仆射。有文集八十卷。 15.B 16.①对多年不见的好友的思念之情;②对往昔同游共赏美好生活的回忆;③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并宽慰友人不要为自己担忧。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担心好友已经不坚持做善事,也不再写诗”有误。“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非所谓的“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非“不再写诗”。 17.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无可奈可花落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扪参、历、胁、膺、坐、芰、兮。 18.C 19.B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镶嵌,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镶贴,是一种工艺,一般指对建筑内、外表面涂抹灰浆粘贴饰物等。根据后面的“在墙壁上的花砖”,此处应选“镶贴”。 薪火传承,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多用作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相传,一般是指红色革命精神,星星之火代代相传。根据前面的“文明”,故应选“薪火传承”。 企及,指盼望赶上,希望达到更高的水准;触及,接触到,触动。后语境“现代人所渴望的境界”,有“盼望”“希望”达到的意思,故选“企及”。 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震动,一般指受到外力影响而颤动,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根据前后语境,可以得知:在艳阳下山西大院,给人内心的影响和感动是“巨大”和“更深层”的,故选“震撼”。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月光流水一般”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月光”比喻为“流水”。 A.“丝竹”代“音乐”,是借代; B.“天街小雨润如酥”,把天街小雨比喻成了酥一样润滑,是比喻。 C.“东风不与周郎便”,把“东风”人格化,是拟人; D.两句话结构相同,意义对称,是对偶。 故选B。 20.A 21.①这一制冰技术②与传统制冷系统相比③在此基础上 22.示例一:冰丝带,智慧、绿色,交出制冰技术世界巅峰中国新答卷。示例二:冰丝带,制冰技术领先世界,助你在中国冰面如鹰般飞翔。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它的应用,能够不仅为冬奧会比赛提供冰面温度高度的均衡,而且可以使国家速滑馆碳接近于零的排放量”语病有:“不仅”位置不当,放到“能够”前;“为冬奧会比赛提供冰面温度高度的均衡”,“为……提供……均衡”动宾搭配不当“使国家速滑馆碳接近于零的排放量”,“使……碳……排放量”搭配不当。 A.修改正确; B.“不仅”位置不当,“使……碳接近……排放量”搭配不当; C.“它的应用”语序不当,最后一分句搭配不当; D. “它的应用”语序不当,“不仅”位置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