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州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8-17 21:17
苏州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揭晓,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那些关于三星堆的传说,都找到答案了吗?
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吗?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咧到耳根的大嘴巴……有“吃瓜群众”认为,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三星堆奇异诡谲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是外星人的作品。对此说法专家坚决反对。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显示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
此次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跟金沙的黄金面具是同款,不止黄金面具,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网友认为三星堆的人“搬家”到金沙了。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是对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星堆挖出“愤怒的小鸟”同款猪?就在去年7月,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个泥塑陶猪呆萌可爱,与“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猪极其相似,网友惊呼:莫非这就是“愤怒的小鸟”的前身?专家分析认为,出土这只泥塑陶猪的联合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的一个重要聚落,出土了大量和三星堆类似的文物。不止有“反派绿猪”,联合遗址还出土和复原了大量的高柄豆、镂空圈足豆(盘)、小平底罐等。“青铜大立人”手中举着“自拍杆”?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中,“青铜大立人”的知名度颇高。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双手环握中空。专家讨论认为,“青铜大立人”手握的,可能是象牙,其身份似乎是具有通天异秉的古蜀“大祭司”。
(摘编自王鹏施雨岑童芳《关于三星堆的N种传说,找到答案了吗?》)
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上新”,为何能点燃大众热情?笔者认为,除了其在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重要意义之外,考古发掘所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新传播方式也是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原因。如首次对大型青铜器进行提取,并在提取中使用3D打印技术,让网友如临其境般看到文物如何重生;又如在考古发掘现场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直播的方式全景呈现,力求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展示文物之美、考古工作之严谨。生动形象的宣传手段也为此次考古发掘增粉不少,如用“火锅”形容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网友大呼有趣;黄金面具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细心修复,精美的文物惊艳了网友,他们纷纷进行二次创作,在网上形成了“刷屏”式传播。事实证明,大众对这些“高冷”学科是有探究需求的,而“高冷”学科也需要被大众了解、理解,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更大的发展空间。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考古学的兴盛是国家整体实力蒸蒸日上的体现,从“考古女孩”钟芳蓉的故事到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看到了公众对考古学关注度的显著提高,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増强的文化自信。三星堆遗址“上新”掀起的“考古热”,也将成为一针强心剂,助推考古学的兴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魏燕《三星堆“上新”何以掀起“考古热”?》)
材料三:
三星堆祭祀坑是三星堆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个文明体系的,还有成都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等青铜时代的遗存,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三星堆文明”。综观学术界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考古发现的认识,除了对其考古学年代、祭祀坑的性质功能、出土青铜器玉器在中国青铜时代与其他考古文化之间的异同提出一些观点之外,最大的悬案始终未能解决: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水平的古国、古族和古文明,为何至今还没有发现类似商代甲骨文那样的文字系统?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仍然聚焦在三星堆文明究竟从哪里来,又为何显示出如此之多的神秘色彩等问题上。在科学的解释尚未明确之前,各种猜测与想象可谓铺天盖地。
我个人多年来一直认为,要寻找到科学阐释三星堆文明的路径,考古学者和历史研究者唯有放宽眼界,将其置于世界文明的视野之下,或可找到正确的答案。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完全可以列入世界最为著名的考古发现之列。我国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
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而彰显天下,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仪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但我们不能避而不见的是,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圏”。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 系中,三星堆很显然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创造出高大的青铜人像(或神像)和头像,大量使用黄金制品——包括制作黄金“权杖”、用黄金面罩覆盖于青铜头像表面,崇拜很可能与“太阳神”“宇宙树”有关的青铜神树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对于三星堆文明的探寻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与全球世界级的古代文明成就相比较,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三星堆文明的整体面貌。我们期待着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扎实的工作,实现中外学术界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伟大成就之一的三星堆文明,必将以其雄伟的身姿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有不少文物“撞款”,有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晚于三星堆文化。B. 三星堆出土“愤怒的小鸟”同款猪、举着“自拍杆”的“青铜大立人”等文物,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生动样态。C. 本次三星堆文物的考古发掘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新传播方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近距离观察并直接参与其中。D. 三星堆“上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考古学的魅力,引发公众对考古工作的积极关注,这一现象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关于三星堆的N种传说,面对公众的各种好奇与猜想,专家一一给予了回答,化解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种种疑惑。B. 网友们对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精心修复并二次创作,在网上“刷屏”式传播,体现了大众对“高冷”学科的探究需求。C. 三星堆考古发现显示,除了中原地区青铜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 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类似的表达。D. 我国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直没有停止对三星堆文明的探究,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成果目前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下列对“三星堆文明”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文明的出现,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能是多元的。B. 三星堆在青铜体系中表现出新文化因素,曾影响全国。C. 没有文字系统,让专家对我国发达的古文明产生过质疑。D. 三星堆表达权力与等级的体系完全不同于青铜时代文明。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面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观点?请结合材料三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拉网
刘庆邦
少年时,我曾两次参与拉网捕鱼,对这种集体性的捕鱼活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村有十户人家自愿组合在一起,凑钱结成了一张前所未有的大网。每次用大网捕鱼时,各家至少出一名男子参与捕鱼活动。随网出工,分鱼时一并作为依据。这样重大的捕鱼活动,以前都是我父亲去。父亲死后,由我年迈的祖父去。祖父死后呢,就轮上我去了。
暑期的一天午后,我们的捕鱼队伍直奔有大鱼出没的新河而去。这支临时召集起来的捕鱼队,年龄参差不齐。有爷辈的人,有叔辈的人,也有我这么个小字辈儿。他们都是青壮年,只有我自己是个未成年人,我觉出自己与这支捕鱼队不太协调,落落寡合地走在一边。
随队参加捕鱼的事,是堂叔通知我母亲的。母亲见我不说话,提起了我父亲,我心里顿时就沉了,我答应了去。堂叔在村街上看见了我,喊的不是我的小名,而是全名全姓的学名,郑重地说:“去吧,现在学校放假了,不会耽误你的功课。”堂叔对我这样说话,我只能荣幸地点头服从。堂叔的父亲身亡时,堂叔不过十来岁,比我去参与集体捕鱼时的年龄还小一些。少年丧父的堂叔不知怎么就长成了一位独立的、颇具号召力的人物,不能不让人佩服。
母亲对这件事重视得有些过头了。中午做好了汤面条,母亲先给我捞了一碗稠的。对我的姐姐、妹妹和弟弟们宣布似的说,我要跟着大网去逮鱼,出力大,饿得快,得多吃点稠的。我真想摇身一变,变成哪吒那样无所不能的人物,伸手把大鱼从新河里拎出来,抛向空中,再摔到岸上。
在一片喜悦的对大鱼调侃似的宣战声中,大网就徐徐地下水了。河两岸分别有七八个人,每人手里拉着一根绳子。堂叔没有让我拉网,他让我等着拾鱼。我紧紧跟定运行中的大网,看着大网怀里的水面,盼望大鱼尽快投网。可大网拉出好长一段了,一次网也没起过。
无鱼可拾,我无所事事,心里有些发空。记得那年发大水,父亲和堂叔他们到我们村东那条长河用大网堵鱼。夜里,父亲把一领苇箔铺在河堤上,让我在箔上睡觉。我看了会儿星星和鼓火女,听了一会儿蛙鸣,就睡着了。朦胧中,我听见父亲他们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呼。既然接替父亲来参加捕鱼,我心里就不那么轻松了。
我们的大网从西头到东头彻底地拉了一遍,连大鱼的影子也没碰见。第二遍是自东向西往回拉时,太阳已经偏西,不那么毒辣了。两岸准备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暂时无热闹可看,他们就制造出一点热闹来。有一个人指着网前面,惊呼地说:“乖乖,翻了一个大花——”别人顺着他的手指看去,他说出的下半句是“——跟个大铜钱一样!”围观的人都开心地笑了。又有一个人如法炮制,手指着河中央说:“快看,一块白的!”还没等他说出下半句,嘴快的人已替他把包袱抖开了,说:“一块云彩!”于是大家又笑了。我生气了,皱着眉,紧闭嘴巴,恼怒地看着他们。可他们无视我的眼色,照样又说又笑。让我不解的是,堂叔他们一点也不着恼,人家笑,他们也跟着笑。堂叔还舍不得那些人走开似地说:“你们都不要走,等我们把大鱼拉上来,每人赏给你们一根鱼毛!”这笑话激起的笑声更高。
堂叔发出了起网的口令,短促而突然,人们奋力把大网抬起来了。在大网还没有完全脱离水面时,大鱼就现了形迹,在网里东一头西一头乱窜,把仅剰的水犁得哗哗作响。当大网抬离了水面,大鱼就作不了浪了,只在网里扭着身子瞎跳。我被突如其来的大鱼和人们的欢呼镇住了,一时喉头发紧,喊叫不成,只觉得鼻腔和眼睛里都是热辣辣的。大鱼一个打挺,尖嘴插在一个网眼里,轻轻把嘴一张,网就破了,闪着水光的流线型身体,穿过网洞,划过一道优美的直线,水花很小地直落在水里去了。
这时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要是父亲还活着,要是父亲来参加捕鱼,也许大鱼就不会逃脱了。看着大鱼落水的地方,堂叔哈哈笑着,用亲切和调侃的语调对大鱼说:“看老子下次怎么收拾你。”就这样,我的伤感被冲淡了,眼泪始终没有流出来。在我平静下来后,堂叔才跟我说话,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说好看。
在回村的路上,堂叔他们还在议论大鱼的事。他们认出来了,这条大鱼叫黄劫。它是淡水河中的霸王,能力和地位类似海洋中的鲨鱼。
直到我们学校放寒假,堂叔才组织了第二次针对黄劫的捕捞行动。听母亲说,有一天刮北风,天气很冷,有人向堂叔建议,可以去拉网了,不然的话,等河里结了冰就逮不成黄劫了。堂叔没有同意。堂叔没有说过坚持等我的道理,我也想不明白,堂叔为什么非要带着我这个无关紧要的少年人参加捕鱼。要是回老家去问堂叔,堂叔也许会说明白。但,我的堂叔,他……他也去世好多年了。
那天下着小雪,河坡里一片白。我看见,大网上次被黄劫撑破的洞已经补上了。整张大网用新鲜的猪血重新喂过,补过的地方不是很显眼。这时我有了一个主意,觉得网破的地方不应补成原来的样子,而应该利用破洞接成一个长长的袖兜。那样的话,黄劫一栽到袖兜里,就束手就擒了。我的主意没有说出来,大网已经下水了。跟堂叔估计的一样,到了冬天,黄劫的本领就施展不开了。黄劫被大网抬出水面后,只蹦跳了几下,就望着飘雪的天空,无可奈何地倒下了。
切断分鱼的时候,我没有去,母亲去了。母亲分回的不是鱼头,也不是鱼尾,而是鱼的中段,是一滚儿细白的鱼肉。母亲把鱼肉切成小块儿,拌点面,用油一煎,烧成了一锅很香的鱼汤。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我姐姐说:“这鱼是你弟弟逮的,吃吧。”母亲对我妹姝和弟弟说:“这鱼是你哥哥逮的,吃吧!”我也听见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写我家参加捕鱼活动人选变动,由父亲到祖父再到我,以平和冷静的语调诉说着家庭生活的艰难。B. 小说中村民围观拉网这段文字,以众人的哄笑表现了乡村民众的庸俗无聊,类似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C. 小说中写第一次捕鱼劳而无获,并回忆了父亲当年捕鱼的场景,强化了少年捕鱼无所收获的心理压力。D. 小说共写了三次捕鱼,以散文笔调展现乡村风土人情、习俗民风,体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7. 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如写“我”眼中的堂叔形象,他的语言、神态等都凝聚着“我”对他真切而丰富的情感。B. 文中堂叔他们讨论大鱼的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它轻易挣破渔网逃生致使捕鱼队劳而无获的情节,也为下文堂叔他们决定冬天拉网作了铺垫。C. 作者用极富乡土本色的语言来书写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生活气息,质朴亲切,给人以激流涌动的情感力量。D. 本文多处截取了打动人心的细微片断,通过符合生活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细节,展现作品中“我”在成长历程中苦涩又不失温情的人生体验。
8. 简析堂叔对“我”成长的重要作用。
9. 小说结尾说,“在喝鱼汤之前,母亲对我姐姐说:‘这鱼是你弟弟逮的,吃吧。’母亲对我妹妹和弟弟说:‘这鱼是你哥哥逮的,吃吧!’我也听见了。”“我”听见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