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8-19 08:57
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
材料二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①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选自《红楼梦》第39回)
注释:①打抽丰——也叫“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
1.小说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观点,以下最不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红楼梦》  林黛玉B.《三国演义》  曹操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D.《城南旧事》  英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
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
3.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   )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
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
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
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
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5.概括材料二中刘姥姥着眼于“色”的表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
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
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
C.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
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
8.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