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珠海市2022届第一学期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0-08 08:36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参考答案】A
(结合材料一第2段原文“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对《民法通则》立法体例和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一第3段,原文“如果人格权不能独立成编,……这也将成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一大缺陷。”可知,我国之前使用的是《民法通则》,不是成体系的民法典;材料一第3段,原文“着眼点在于解决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资格与能力”,选项中的“仅强调”错误。)
2.【参考答案】D
(A错误,材料二第2段“《瑞士民法典》则不同于《德国民法典》,其在人法中用一节专门就人格权进行了规定。”可知,“单独成编”错误。
B项正确,材料二第2段原文“通常认为,……应当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中。”“这样的立法方法和理论背景,……不能用潘得克吞的民法典编纂方法在分则中进行规定。”注释内容“潘得克吞体系的特征是,将抽象的共通的一般事项整理成为“总则”,并置于民法典之始(第一编)加以规定。其余分则各编依次为:物权法、债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材料二第4段“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民法典》将人格权规定在分则中,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并列,使之回归民事权利体系之中”,可知,我国《民法典》是按照潘得克吞的民法典编纂方法进行编纂的,并且可推知各分则。
B选项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3段“只不过……并非依靠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事实行为而取得,而是生而固有的人格利益及要素”可知“与物权、债权、继承权等取得民事权利的方式不同”正确;结合原文材料二第2段“通常认为,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因而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是不同的权利,应当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中”和原文材料二第4段“而不是将人格权仅作为民事主体自身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分割开,成为地位特殊的民事权利类型”可知,原文肯定了“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但不能仅因此就认为它与其他民事权利本质不同。)
C选项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3段“事实上,人格权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民事利益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只不过……”可知“人格权不同于物权、债权、身份权”说法有误;
由原文材料二第2段“这样的立法方法和理论背景,难免使人对人格权的性质产生错觉,认为人格权并不是普通的民事权利类型”,以及,材料二第4段“而不是将人格权仅作为民事主体自身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分割开,成为地位特殊的民事权利类型”可知“不能概括为普通的民事权力类型”说法有误。
3.【参考答案】D
(D项能够支持材料的观点,即人格权是人生而固有的;A、C选项都强调财产的重要,与材料不符;B项,原文没有谈及平权。)
4.【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观点,《民法典》人格权单独成编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具有创新性;然后例举以往各国民法典人格权仅在民法典总则中规定;接着,对比论证人格权仍然是民事权利,只有通过对具体人格权的保护,才能够对完整的人格进行保护;最后重申观点。(答对一点给1分,全对给满分。)
【分析】论述的结构(层次)一般为:提出问题、观点(引论)分析问题、观点(本论)解决问题、观点(结论)。分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需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5.【参考答案】民法的“慈母”体现在“民法以关爱人、尊重人、保护人为己任”,“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体现民法“保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宣示”;《民法典》人格权独立成编,列入分则之首,形成对各种人格权益的周延保护;《民法典》针对具体的人格要素设置成具体的人格权,从而构成人格权的体系。(答对一点给2分,全对给满分。)
【分析】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回答此类题型,需要先对题干中的引言进行释义,再联系原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阐述,考生可参考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选项“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C项错在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那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D项由“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错在“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
7.【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一的鉴赏能力。D 选项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
8.【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手法1分,解析1分)
(2)“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生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结构作用1分,分析1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从内容、手法、结构三个角度答题。
9.【参考答案】
(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
(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适应性考试文本类阅读出现的新题型,结合作者的文艺评论分析作者的作品。答题时需用文本一的内容去证明文本二的观点。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散文应是扎根生活的土壤里、聊到天上去有一种大修为,同时真正的散文是一种慢艺术,淡化情节,节奏舒缓,是自足自在的。根据这三点,能够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C
(“军司”官职名做“为”宾语,“军司”后断开。“散骑常侍”官职名,做“加”宾语,“散骑常侍”后断开。“望士”意思是“有名望的人”,“望”修饰“士”,之间不可断开。)
11.【参考答案】A.(弱冠为古时男子20岁为成人,行加冠礼。)
12.【参考答案】B
(原文“祷祀之事,诚复可修;岂有便塞参佐白事,断宾客问讯?”可以知道,顾荣认为确实可以祈祷,但不该耽误政务,原文没有彻底否定祷告。)
13.【参考答案】
(1)葛旟认为冯熊说的对,(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冏,就改任顾荣做了中书侍郎。顾荣在位就不再饮酒了。
(“然”: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1分。“白”:禀告,告诉, 1分。“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做……,1分。大意1分。)
(2)对顾荣的赏赐比那些下级佐吏低,对上亏欠治理国家被记功的朝廷重臣,对下辜负忠心义气而献出生命的士人。
(卑:低,1分。亏:亏欠, 1分。 孤:通“辜”,辜负,1分。大意1分。)
14.【参考答案】王府职权大事务繁多,顾荣好酒不能胜任主簿;调任顾荣为中书侍郎,能兼顾顾荣清显地位和王府急需用人的现实。(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C
(联系上一句“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可以知道词人情感的变化,转为了老年一事无成的自嘲,因此“笑豪英”应该理解为被豪英嘲笑。)
16.【参考答案】
(1)轻松愉悦之情(1分),上片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1分)
(2)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1分)下片写词人醒后想到归来后“老去”、“才尽”,胸无大志可能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1分)
(3)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1分)湖边沙路漫步,豁然开朗。(1分)
(三)名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或: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8.【参考答案】C
(连贯讲究陈述主语的一致性与前后呼应衔接,前面提到大巴山与前河是弓和箭的关系,接着说“大巴山圆弧是地壳运动中南北板块挤压的结果”,承接前面的关系,空白处的主语应该是前河;后面“于是”表明前面是原因,用把字句突出前河的作用。)
19.【参考答案】“底部”后加“游走” “雄性”前加“给”
20.【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展现了大巴山岩石纹理的绚美、丰富及典型意义;(1分)
运用排比,(1分)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气势,突出了大巴山的雄伟。(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21.【参考答案】
曾是一个气候湿润、有生命繁衍的星球
火星表面几乎没有液态水的活动
进入火星探测的时代
(每处2分)
22.【参考答案】
困境:没有液态水;大气层稀薄,且成分比例不合理。(答对一点得1分,共计2分)围绕两个困境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即可。(3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