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0-24 10:18
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左图右史”,古已有之。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综观近40年来的发展状况,虽然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图像”冠名的作品,却不过是影像史料的汇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发表了一些有关影像的研究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有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影像史著作出现。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上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西方相关影像理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盲目炒作概念。二是在实际操作经验缺乏及相关理论研究薄弱的情况下,急于建立影像史学学科。这些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影像史学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或何种意义下的学科,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学研究的特点制约;另一方面受影像史料的特点制约。人类历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文献档案,也包括遗迹遗存、口头传说以及绘画影像。历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这些资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还原历史的真实,任何单一的史料均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还原历史。这是任何以史料类别冠名的史学,如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所面临的难题。更何况人类历史的记录还是以文字为主,摄影技术的出现也不过一百多年,所留存下来的影像数量难以与文字史料的数量抗衡。再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住历史的细节,但能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毕竟有限。所以,影像必须与其他类别的史料连在一起,才能构成较为全面的史料系统。
总之,影像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应规范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强影像史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及实际研究。同时,应加强影像数据库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术之外,也应制定对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和办法,并呼吁更多刊物发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二
通过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历史研究和记载方法,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兼具优越性和局限性。几千年以来,历史一直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如今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历史还可以通过影像图片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无疑丰富了史学的内涵。但是,影像史学仅仅是史学“求真”的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既不能泯灭其在史料记载和呈现方式上的多元化优势,也不能忽视其在技术和主观上的局限性。不可否认的是,影像史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史学的记载和表述方式,使历史学得以多元化发展。随着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影像史学无疑会成为史学“求真”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新史学”的传人,革新了史学研究领域对影像的认识,影像因此受到了更多关注,“影像史学”也成为热词。
B.国内除了学术界、出版界发掘、出版多种影像史料,网络媒体还公布大量影像史料,后者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C.从数量上看,影像史料要远远少于文字史料,因此历史研究者目前无法像解读文献材料那样熟练地解读影像史料。
D.影像史学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和记载方法,在“求真”方面具有其他史学完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B.西方的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有其相通之处,二者在研究领域中也存在着部分交叉的情况。
C.尽管影像出版火爆,学术研究却很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应减少出版影像。
D.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像史学较难成为一门学科,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史学研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像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王冕《墨梅图》研究B.偷袭珍珠港照片研究
C.香港回归纪录片研究D.九八年洪水视频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
C.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D.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后,走在一条起伏不止的马路上。这条路象征着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孤独行走,无人能询问、依靠,象征了青年初踏入社会时的无助。
B.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除了与前文对照外,也给了小说一抹亮色——少年新的成长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D.小说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不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8.出门远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这种荒诞性的描写,有何作用?
9.“我”找到一直在找寻的“旅店”了吗?“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