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1-23 09:27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据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材料二:
现在的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活动以其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彩的表现手法、充沛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明察秋毫的艺术鉴定判断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应该说,从之前所进行的图灵测试效果来看,人工智能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一般作家和艺术家的水准,机器人让文学艺术家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惊慌。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艺术家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很快就会被这些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文学艺术将会寿终正寝。人工智能让人彻底堕落,失去创造力,丧失人类的终极理想,它挑战了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尊严。
然而,事情并非像悲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非完全超越了人类。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依然没有人类甚至其他一些高级智能动物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人类的意识不仅能反思自己的身体,还能反思自己的思想,考虑人生的计划、情感、信仰、终极命运等。而人工智能就无法像人类一样,它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思考自己的思想。人工智能依然不具备人类的生理性身体,也就无法拥有人类因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而产生的情绪和感情。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天生基因所决定的、独特的后天经历所培育的人格个性,也就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积累的人生独特体验、生活常识以及情感蕴藉。机器人小冰只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无法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体味人生的真谛,自然也创作不出能传世的佳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拘泥于所处的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环境,拘泥于设计者的单一任务指向,写诗的不能画画,画画的不能弹琴,更无法像人类一样行动自如,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摘编自李辉《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但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够完全洞察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机制,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受制于科学家给它设定的算法和数据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作以速度快而制胜,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不计其数的人工智能文学艺术作品总是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揣摩学习任何才华横溢的文学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可以创作出鱼目混珠的作品。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始终无法突破人类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形成自己别具一格、境界高超、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而这恰恰是人类艺术家所能实现的,也是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的。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摘编自《社会科学报》等)
1.下列对机器人小冰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小冰经过多次训练后能快速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作,其作品艺术成就超越真人。
B.“诗人”小冰创作的数万首诗歌被挑选出一百多首结集出版,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
C.“画家”小冰已有智商和情商,其创作除了可以把已有的视觉元素复制、拼接,还能大量使用诱发源进行独立创作。
D.机器人小冰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具备人类艺术创造的情感,其文艺创作能力只能处于“低幼”阶段。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自主意识、人生独特体验、艺术鉴定判断力和文化艺术创造性思维等。
B.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艺术家创作可以在丰富表现手法和想象力、自如转换风格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C.人工智能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和创作效率,并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D.两则材料对文艺创作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均是一致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之下,艺术世界的边界将会被重塑。
B.百度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
C.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必定基于人的参与和设计。
D.基于主观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多持抗拒和排斥态度。
4.从三则材料的整体论证严谨性的角度来看,材料三的第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加以分析。(4分)
5.三则材料针对“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能有出息。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的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到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我”直留意着小伙子的言行神态,其捡钱前后的言行神态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清风拂面”原指微风吹拂过脸庞,使人感到愉悦。小说以“清风拂面”为题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